亮本事、显身手!@衡阳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日,“年末考”正式开始!
11月23日,衡阳市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年度绩效集中考核评估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第一站在市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排练厅对市直非遗院团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集中考核评估,衡阳湘剧、祁剧、衡州花鼓戏三个国家级和衡阳丝弦省级非遗项目的6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7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赶考,接受现场集中考核评估。此次考评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非遗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加强全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风建设,规范传承行为,激发传承活力,提高传承水平,为美丽衡阳建设赋能。在市文旅广体局的领导下,考评组由局非遗科、市非遗保护中心和市非遗专家组成,公开、公平、公正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本年度传艺授徒、资料保存、公益宣传、展示展演、培训交流、补助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评结果将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保护补助经费发放、奖惩和更高层次申报的主要依据。考评现场,各代表性传承人将一年来所做的非遗传承工作娓娓道来,有的就授徒传艺情况侃侃而谈,有的展示了亮点和特色传承工作。其徒弟纷纷登台,展示拿手绝活,以验证其师傅在传承上的主要成效。随后,考评专家对师徒逐一提问、点评。据了解,目前,各县市区已完成了各自辖区内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初评工作,在此基础上,市文旅广体局将于25日在市奇石博物馆非遗剧场随机抽考,现场集中考评。近年来,市文旅广体局不断规范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狠抓基本功,将非遗切实融入现代生活。下一步,该局将继续探索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新模式,真正做到厚植沃土、薪火相传,使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动态衡阳非遗Wed Nov 23 00:00:00 GMT+08:00 2022
探源湖湘老酒文化 雁峰酒业第四届非遗文化节暨秋季封坛大典衡阳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5日讯(通讯员 何冰)非遗项目如何与产业融合发展?雁峰酒业正在积极探索路径。2022年11月13日,雁峰酒业第四届非遗文化节暨秋季封坛大典在衡州酒文化博览园举办。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湖湘老酒文化探源之旅。神农炎帝,是衡阳雁峰的酒神。酒是粮食精,水为酒之血,粮为酒之肉,曲为酒之骨,唯有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方能酿就十里飘香的雁峰美酒。每年的祭祀仪式,也是美酒封坛的醉美时刻。庄重的音乐,古老的信仰,带给雁峰人一种神圣的力量。作为两千年匠魂、匠心、匠艺的传承者,衡阳雁峰酒业的古法酿造技艺至今已延续数百年。雁峰酒人始终秉持遵循古法工艺,坚持老窖发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酿酒理念。“我们共同见证‘造釀以秋’的庄严时刻,将来年的收成封存在心里,将美好的愿望封存在心里,将醇和的心事封存在心里,将独特的秘密封存在心里,等待春暖花开。”衡阳市委一级巡视员胡丘陵先生在讲话中开篇给予雁峰封坛诗意般的祝福。他对雁峰酒业下步高质量发展也充满期待:“品质是酒的生命,品牌是酒的魅力,品位是酒的灵魂。雁峰酒是祖先留给衡阳人民的,也是留给世界的一份文化遗产。衡阳既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也是湘酒的源头。雁峰是衡阳人民的精神高度,雁峰酒要匹配这种文化品位。”近年来,雁峰酒业在衡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在珠晖区委区政府的帮扶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销售业绩稳步增长,品牌影响力快速提高,消费者口碑也显著提升,更荣获了2022年衡阳市市长质量奖。珠晖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张伟在会上表示,按照湖南省工信部门规划要求,全力打造雁峰酒业珠晖区工业企业标杆,助力雁峰酒业早日实现“到2025年超10亿元”目标。“作为衡阳的老字号品牌,雁峰酒业一年一度的秋酿封坛大典,不但蕴含着百年老字号坚守传统技艺、不忘初心的匠人精神,更祈福着实现雁峰品牌复兴梦的不懈追求。”金东集团副总裁李践楚表示,雁峰酒业将继续坚守非遗古法酿造技艺的工匠精神、用心酿出好酒,尽早实现销售额过10亿,为湘酒振兴贡献衡阳力量,成为真正的湘酒之源,湖湘名片!11月13日,雁峰酒业举办了以“湖南第一瓶浓香型大曲酒探源之旅”为主题的老酒专场活动“湖南第一瓶浓香型大曲酒探源之旅”为主题的老酒专场活动,吸引了众多老酒专家和收藏者参与早年的衡阳黄酒和小曲酒的酿造,大曲酒是空白,首届全国评酒会就位列四大名酒的泸州老窖大曲,这让雁峰看到了“榜样的力量”。雁峰酒厂最早派出一批老师傅去泸州老窖跟班学习,两地酒艺相融,很快掌握了大曲酒的酿造方法,湖南省第一瓶浓香型白酒“廻雁峰大曲酒”于1960年正式诞生,一下子就填补了湖南大曲白酒的空白,并且一举斩获“湖南省名优白酒第一名”荣誉称号。全国名酒评比除了“质”,还要一个量,也就是这款产品至少要有年产30吨的总量,而廻雁峰大曲酒只有25吨,廻雁峰人面对“5”吨差距无言放弃,他们埋头扩窖酿酒,不久,每年30吨的总量就扩大到300吨,地上地下,一幢幢,一坛坛,“雁峰三老、衡阳三宝”,老酒称王,液体黄金!为了更好的探源湖湘老酒文化,11月13日,雁峰酒业同期举办了以“湖南第一瓶浓香型大曲酒探源之旅”为主题的老酒专场活动,吸引了众多老酒专家和收藏者参与。春不捕鱼,夏不酿酒,夏季高温不利于酒的稳定发酵,所以,酿酒师傅们会在酷热的夏天来临之前,将窖池进行封窖,让酒醅在老窖池里持续发酵,这种工艺就叫做“压窖”。经过一夏的休养生息,100多天的超长发酵时间,从而诞生了香味物质最丰富、口感出众但产量稀少的“秋酿头排酒”。雁峰酒业第四届非遗文化节暨秋季封坛大典——秋酿头排封坛仪式是本届非遗文化节暨秋季封坛大典的最大亮点。“茶煮明前,酒选头排”,行业为何把“头排酒”与“明前茶”相媲美?雁峰酒体设计中心主任、国家级白酒评委、国家一级品酒师彭红将“压窖头排酒”的奥秘向现场来宾娓娓道来:二者皆因生产周期长、产量少而珍稀、尊贵。茶要当季饮,酒要封坛藏,历久弥香,每年一坛,成就一个自家“酒银行”。邓小昆《从史料中寻找湘酒文化的脉络》主题演讲中的廻雁峰老酒刘鹏《湘酒记忆·雁峰燃情》主题演讲中的廻雁峰老酒
动态红网Tue Nov 15 00:00:00 GMT+08:00 2022
耒阳这14项非遗项目,你知道几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蔡伦故里耒阳是一座千年古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辖区内多种自然景观、文化现象、民俗典故在这里交相辉映,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及传统技艺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世代传承。截止目前,全市现有县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56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衡阳市级10项、耒阳市级42项。那么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些凝结着先辈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那咱们耒阳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国家级非遗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公元105年,蔡伦利用树皮、麻头、旧渔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人类的文明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2014年,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古法造纸”,其技艺发端于东汉永元间(89-105),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其后,蔡伦回到家乡耒阳,传授技艺,成就耒阳繁荣兴盛绵延千年的造纸业。千百年来,春秋祭祀蔡侯已成定制;工匠造纸起槽、散槽时亦祭祀蔡伦。南朝·盛弘之《荆州记》载:“耒阳县百许步,蔡伦宅其中具存……县人今犹多能作纸,盖伦之遗业也。”耒阳古法造纸技艺源于蔡伦亲授,是对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完整系统的继承,距今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堪称蔡伦古法造纸技艺的“活化石”。蔡伦古法造纸术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载的过程一致,其造纸工序主要有选料、腌沤、清洗、捣料、沉浆、抄纸、压榨、分纸、晾干。其制帘工艺亦有完好保存,工序细分多达60道。千百年来,耒阳生产的手工造纸以其产品的多样性服务于社会诸多领域,曾经为耒阳、湖湘乃至中华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坛下铜锣制作技艺锣作为传统响器,戏剧、民俗活动都用此乐器以振声威或配音;铜锣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影响重大,在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及扩大项目名录,共计325项。其中,我市“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作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入选名录,这是继“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后我市又一张“国字号”非遗名片。耒阳也是目前衡阳市唯一拥有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县市。耒阳坛下铜锣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时刘备派张飞驻守耒阳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据《耒阳市志》载:“(坛下圩)清代即以加工铜器出名。”坛下冬元铜锣厂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严谨复杂,要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进行,火候和技艺手法要求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中尤以配料和定音最为重要,其配比的精准度关系到铜锣音质的好坏;“一锤定音”技术性最强,其手感力度的掌握,眼力、听力的配合,全凭悟性和经验,三者完美统一,需长期实践方可掌握,这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坛下铜锣音质清脆纯净,宏亮悠远,音准好,品种多,经久耐用,有一锤定音的神奇。湖南省级非遗敖山庙会敖山庙在今耒阳市大市镇大陂市圩(耒水河边)至芭蕉圩之间,香火旺盛,名声远播,是耒阳市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寺庙。其庙会活动以敖山庙及周围六村为主要活动场所,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2006年6月10日被列为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敖山庙会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民间信仰活动,敖山庙会尊奉佛、道、儒和民间吉祥神(敖王、敖母)于一庙。拜佛祭神既遵佛法,又自成礼数,在耒阳范围内乃至衡阳、衡南、安仁、永兴、常宁等地都有较大影响,每年都有10余次庙会、香会活动,且每次活动信徒、香客成千上万。其中尤以每年的五月廿三日敖王圣诞规模最大。庙会实行民主自治,"敖山庙管理处"作为常设机构,主持庙会、香会的具体事务。管理处总负责人由民主推荐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庙会活动中的拜章、香会、唱戏、游船、舞龙、舞狮等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间礼仪、工艺、舞蹈、音乐和表演艺术,对于研究耒阳地方民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耒阳生铁铸锅技艺耒阳铁器冶铸历史悠久,东汉建武年间耒阳就有“冶铸”工业。据《后汉书》载:“耒阳有铁……卫飒为桂阳太守到任后,乃上起铁官,罢斥私铸,岁所增入……” 耒阳生铁铸锅技艺是古代留传下来的典型的民间手工艺,是华夏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缩影,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耒阳市志》载:“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永兴人毛瓜与县人李作选合伙在导子办起铸锅厂。”正式开启了耒阳生铁铸锅生产技艺的文献记载历史。2021年12月,耒阳生铁铸锅技艺被公布为第五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耒阳生铁铸技艺工序复杂,生产流程主要分为备料、工具制备、冶炼、浇铸、脱模、打磨6道大工序,48道小工序。在技艺上确保了纯手工性和原生态性,所铸铁锅厚薄均匀,光滑齐边,蒂平耳圆,耐炸不破,经久耐用,享有盛誉。其车模刀、炉膛温度、铁水温度的控制都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以家族内部和师徒口传心授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属于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衡阳市级非遗大和滚地龙大和滚地龙有名涌神龙、滚神龙、芋子龙、伏地鳖,是一种独具风韵的民间舞蹈。流传耒阳北乡(即大和、雅江一带),据考证,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2011年,大和滚地龙被列为第三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滚地龙”的制作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一般为七节。也有五节、九节者。龙头龙尾均用竹篾扎成骨架,再用五色彩纸及金银箔纸裱糊制造龙角、龙须、龙眼、龙鼻等;龙身用竹篾扎成圆圈,再用木棒(称之为龙骨)相连接,外罩龙被,上绘龙鳞,甚为美观。舞“滚地龙”含有祈祷、祝福两层意思。祈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远避邪恶,六业兴旺。滚地龙的舞起来粗犷,威武,大起大落,有数十套动作。每一套大动作分为若干小动作,套与套之间略有间歇。全套动作气势磅礴,具有龙之神韵、狮之威武、虎之凶猛、象之稳健、可谓关东大汉抱铜琵琶弹“大江东去”,故又有“蛮龙”之称。公祭大禹公祭大禹是耒阳仁义乡一个民间传统信仰活动。禹王宫是公祭大禹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全国除浙江绍兴、河南登封之外最大的祭祀场所。参与人数众多,遍及全乡7个行政村。2009年,公祭大禹被列为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中央电视台专门为制作播发了两期专题纪录片。公祭大禹活动,历史悠久、连绵不断,且活动规模较大,文化项目多,参加群众亦多。除每年一次小祭外,每五年要举行大祭。其主要价值是通过公祭活动对于保护和传承祭祀文化具有积极作用;加强了村民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了友谊,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中舞龙舞狮和唱戏、扭秧歌、以及管弦吹奏,使得许多的民间传统工艺和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对于研究耒阳地方民俗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神农创耒的传说耒阳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鼻祖神农发明耒耜之地,也是全国唯一以农具“耒”命名的城市。“神农创耒”的传说故事发源于这片土地,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炎帝神农氏为中华三皇五帝传说人物之一,相传在与黄帝争夺活动区域的过程中逐步南下,引领氏族之人越黄河,过长江,进入湘江流域。随着环境的变化,迫使神农氏必须作出改变,以适应南方多湿、瘴气横行的环境,于是历史上便有了很多跟神农氏有关的传说。2018年,《神农创耒的传说》被公布为第七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耒阳一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炎帝经常驾一叶扁舟,从长江出入洞庭,采集五谷,教民耕种。他上溯湘江,采药衡山下,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有一天,炎帝溯水而上,来到一片山肥水美地势平坦的地方(即今天的耒阳遥田、淝田境内,此处后被称为“金线吊葫芦”),受到部落子民的欢迎,并与他们一起打猎播种。在一场围猎中,炎帝看到林地里,有只野猪正在拱土,长长的獠牙伸进泥土,留下一片被翻过的松土。炎帝受到野猪拱土的启发,经过反复琢磨,发明了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翻土工具“耒耜”。耒耜的出现极大的刺激了稻作农业的发展,人民开始农耕生产,从游牧到定居,从采集走向种植。《神史记·三皇本纪》:“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神农创耒”的传说印证了耒阳是南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不仅对中华乃至世界农耕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千百年来,这种创新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耒阳人民。走进耒阳,处处都是“农耕文明”深深的印记:神农路、神农庙、神农广场、农耕文化博物馆、盘古庙等具有湘东南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遗存,据统计尚有30余处。耒阳至今还流传众多和农耕有关的民风民俗,如春天开种祭田、祭锄、喝立夏粥、尝新等等,这些乡风民俗能够千百年传承下来,不但抒发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人民对先祖神农氏的纪念和尊崇,与创耒的农耕文明一脉相传。耒阳民歌耒阳民歌因其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时间与空间的不同,展示的内容和风格别具一格。"喜者歌其乐,愁者歌其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耒阳民歌以讴歌劳动生活、抒发内心情感、憧憬美好未来为内容,大都是情景交融的体验和感受。耒阳民歌,主要包含劳动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几大类,独唱的多,对唱的少。2018年,耒阳民歌被公布为第七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曲调爽朗、情感质朴、婉转动听。这些歌谣,用耒阳方言唱起来,极富情趣和韵味。1984年,耒阳市文化馆组织了专门骨干,对全市的民间故事、民间音乐、民间歌谣进行了全面普查,历时三年,其中收集歌谣1277首。1986年从中精选了323首编印成集,即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耒阳资料本》。2018年耒阳网络春晚,耒阳市文化馆首次将耒阳民歌表演搬上大舞台,重新还原当时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传递了耒阳人民的文化自信,《三年时间口不渴》《角子调》《咚咚歌》等歌,这些原汁原味用地道方言演唱的耒阳民歌,活灵活现地叙说了耒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耒阳武术(罗氏内家拳)耒阳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南罗北资”两大流派,称雄城乡。“南罗”即盐沙壕塘罗家之武术,“北资”乃哲桥火田资家之武术。两派武功,各有所长,各领风骚,这当中壕塘罗家武术更加影响深远,充满传奇故事。2018年11月,罗氏内家拳被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衡阳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耒阳罗氏为东晋大思想家、文学家罗含后裔,世居耒阳,历代如含公长子武功大夫镇南将军罗处端、孙忠显侯罗溶、宋武略将军、元征西元帅罗宗华等文臣武将辈出。五代十国后唐开成3年为躲避战乱含公20世孙章达公率罗历一支迁入盐沙壕塘开基立业,初定耒阳壕塘武术文化之传统。罗氏内家拳兴于两宋,盘于晚清,距今已千年有余。罗氏内家拳以聚居耒阳盐沙壕塘罗氏子孙及周边乡镇群众为基础,其冷兵器作战器械全面,拳术与南少林高度融合,纳百家所长。流传至今拳术、长短器械百余套、功夫舞狮及数十套对练功夫相辅相成,其拳术打、拉、推、挡、劈、挑、挂、挞,结合器械棍、刀、叉、镰、钩、枪、耙、锏、剑等,经古战场战船作战干锤百炼,历代发展融合,结合跌打损伤药功(馆药,耒阳俗称“钻药、打药”),形成以贴身短打、近身矮打、分筋错骨为主要特色的一个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近代晚清民国,更涌现出泽守公能手抓三百斤巨石,硕公飞镰枪出神入化,腾公飞檐走壁,武功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的一代宗师。近现代更是涌现出德艺双馨罗煦杰、罗恒湘,武功超群罗孟周等武学名宿。改革开放以来,革除“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陈规,以强身健体、保国安民为宗旨,先德后技,在湘南粤北地区方圆百里开馆授徒、流动开馆,让罗氏内家拳走向社会,在当地群众中普及。江头贡茶制作技艺江头贡茶是耒阳古代留传下来的珍贵遗产,其产地在耒阳市龙塘镇原江头乡,是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土壤成份加之制茶技巧所形成的特色茶。因在古代属于贡品御茶,故又称江头贡茶。2013年,江头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江头贡茶的最早栽培历史一说在秦代,因其味纯淡雅,清香爽口,回味无穷,被朝廷列为珍品,供内廷专用;二说在宋代,江头云雾茶是专供宫廷的贡品。江头贡茶,茶叶细嫩,煮食味色俱佳,有消食、化腐、解酒、除腻、散热、败毒之功效,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其主要特点:一是发芽晚,萌芽比其他品种要晚10天左右。二是采茶期长。三是品质好,持嫩性强,外形条扁匀齐、翠绿,内质汤色黄亮,香气高锐持久、耐冲泡。耒阳红薯粉皮加工技艺耒阳红薯粉皮加工技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红薯粉皮”又名“合粘”,是耒阳市传统的名特产品。2013年,耒阳红薯粉皮加工技艺被列入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立冬前后,正是红薯收获季节,将红薯冼净,经手工磨碎、纱布过滤、淀粉溶解、晒锅蒸熟、手工拉皮、簸箕晾晒、菜刀切条、竹筒晒干、藤式打捆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制成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的香甜可口的耒阳红薯粉皮。耒阳红薯粉皮采用无公害特色红薯淀粉加工而成,天然纯正、绿色健康、口感细腻、易藏耐煮、清香四溢。其特点是保存期长,老幼皆宜,既可作主食,亦适用于火锅、调汤、凉拌、热炒、卤味等烹制。张飞牌糯米酿酒技艺张飞醐酒作为耒阳地方特色品牌,有着1800年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张飞醐酒始于汉代,得名于“三国”。三国时蜀将张飞巡视耒阳,县令庞统恐张性烈,饮酒误事,下令县城禁卖烧酒10天,用糯米酿制的醐酒招待张飞。醐酒浓度低,香甜可口,得张飞赞赏。后赐名“张飞酒”,世代流传。2013年,张飞牌糯米酿造技艺被列为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飞醐酒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经多次特殊加工,入窖久贮,精制而成。该酒色泽清亮透明,醇香浓郁,甜美爽口,营养价值丰富。竹海午时茶制作技艺耒阳位于湖南南部,北靠南岳衡山,南依五岭山脉。湿气重、多瘴气,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征。“端午近,五毒醒,午时茶,当药饮”。自古以来,耒阳端午就有服饮午时茶的习俗。相传,汉代谋士张良辅佐刘邦成大业后隐居于耒阳耒水河畔的直钓岩内(今大义镇张良洞)。仲夏之时,由于这一地带丛林茂盛,沿河地势低洼,天气多炎热潮湿,瘴气盛行。辟谷(道教习俗,不可饮食)期间的张良,根据百草药理,时令变化,采集中草药混合茶叶熬煮炒制成一种具有清热解毒、解表祛湿功效的茶品。既为茶,也作药。因一般是在端午午时炒制,故称为午时茶。午时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而端午时节又是草木生长一年中药性最强的时候,此时炒制的午时茶药性最强。此后每逢端午,耒阳农村许多村民上山采集草药,制茶饮茶,预防疾病,形成一种相沿至今的民间习俗。午时茶也逐渐成为耒阳千家万户居家必备的饮品。为传承和保护这项古老的传统制茶技艺,湖南水木芙蓉茶叶有限公司注册了“竹海午时茶”商标,并与湖南中医药大学专家一起对传统午时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良,使其配方更加科学,口感更符现代人的需求。2016年,竹海午时茶还荣获了第八届湖南省茶博会金奖。2018年,竹海午时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七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清水铺豆腐制作技艺清水铺位于耒阳市黄市镇,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上商贸口岸。清水铺历代先民对传统的豆腐制作技艺不断改良,采用清水铺特有的高氧低硬度山泉水及本地纯正优质黄豆,制作出了极具特色的清水铺豆腐。清水铺豆腐色白如玉、拢而不散,嫩滑细腻、味香可口,被世人称之为“神豆腐”。鼎盛时期,清水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豆腐。2018年,清水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七批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清水铺豆腐在传统制作中以黄豆为原料,制作过程非常精细,要经过选豆、剖豆瓣、去皮、浸豆、洗豆、磨浆、过渣、煮浆、点浆、沉浆、入模压制等11道工序,最后形成嫩滑的水豆腐。水豆腐嫩白滑口,既可用于炒菜、煲汤等,还可切成小块,通过煎炸,成为外焦内嫩的油豆腐,外形金黄不易变形,可直接食用,亦可成为各种菜肴的主要食材。清水铺豆腐含人体必需的8种氯基酸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属绿色、纯天然的健康食品。原来咱耒阳这多么非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扩散、传承这份文化传统吧!
动态耒阳城市传媒Thu Nov 10 00:00:00 GMT+08:00 2022
非遗剪纸进校园,传统文化初体验——衡东县非遗文化剪纸艺术工作坊送教到柴山洲完小
为让孩子们认识非遗,学习非遗,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感受非遗之美并传承传统技艺。11月9日,衡东县非遗文化剪纸艺术工作坊团队来到三樟镇柴山洲完小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剪纸体验课。课堂上,衡东县非遗文化剪纸传承人刘咏老师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介绍剪纸的起源发展,耐心讲解作品的内涵寓意,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稚嫩的小手跃跃欲试……刘老师走入孩子们中间,边讲解边演示。孩子们在刘老师的指导、鼓励和肯定下,按照步骤和方法,专心致志地用自己的小手剪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囍字。工作坊的老师们手把手的教孩子们剪纸接着工作坊专家王乐平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折、叠、剪···随着剪刀的起起落落,一张张单调的彩纸变成了各具特色的窗花。孩子们如获至宝,亲身感受到了非遗剪纸独特的艺术魅力。非遗剪纸进课堂,让孩子们动手剪纸,在实践活动课中感受剪纸的乐趣与魅力,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传统文化之花在孩子们的手中精彩绽放。
动态美丽三樟Wed Nov 09 00:00:00 GMT+08:00 2022
南岳这场道乐非遗音乐会,让人叹为观止!多图+视频直击现场→
清平舞乐,天籁之音11月7日“承传湘道 共祈清宁”道乐非遗音乐会在南岳祝融剧场举行这场历时半年筹备全新原创的道乐非遗音乐会深入挖掘南岳道乐特色音画唯美,场面震撼立足国际语境运用当代创作手法借助沉浸式媒介叙事天下南岳,古老又年轻湖南道乐最大的特色就是南岳韵属于正统道乐十方韵之一它不仅仅只是遗留在历史中的腔调更是我们需要挖掘、恢复、传承、发扬的文化强音本次湖南道乐非遗音乐会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篇章:元始洞天第二篇章:厚德贵生第三篇章:山川望秩第四篇章:盛世同心尾声:万古如一以“史”言志以“乐”传情以“礼”和声在同享妙音的世界中缘结千秋福祉的弦歌无量大幕开启一众神仙向祝融峰头云集的场景让人心驰神往音乐会融入自然山水借助CG场景设计实现“虚拟实境”营造人文地理与当代艺术全面融合的观演体验让观众领略一个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世界礼引《云门乘愿开》坤道学院师生高功踏罡神情肃穆,步履庄严五色仙鹤道服熠熠生辉,流光溢彩高功踏罡,又称禹步,相传是由治水的大禹所创。大禹与湖南就有着不解之缘,在南岳就有大禹碑,记载着大禹在南岳祭祀,祈祷上天赐金简玉书,获得治水之法的轶事,是最早在衡山留下的文字。01第一篇章:元始洞天由情景演绎组卷《望嶽》乐舞《仙山谣》仪典《启节礼》组成将传统符号与新媒体相结合融入口头文学岳北山歌民间民俗南岳香歌传统曲艺衡阳渔鼓地方戏剧衡州花鼓等非遗元素呈现具有人文情怀与温度的礼乐长歌02第二篇章:厚德贵生由情境演绎组卷《草本有灵》唱赞《大道行》和仪典《朝圣礼》组成03第三篇章:山川望秩由情境演绎组卷《悟道》礼乐《紫气东来》和仪典《封祀礼》组成孙楠原创的《悟道》改编成阿卡贝拉形式配上别具特色的舞蹈散发出耳目一新的时尚气息经典曲目《紫气东来》中首次加入了音疗颂钵、海浪鼓、雨棍等仿生乐器仿佛置身于清净和谐的大自然中让人如痴如醉八百里衡山哪里有追求健康长寿的人哪里就有太极神韵的流动行云流水的太极素来讲究神气合一、神达意到蕴含着中华传统哲理的养生方式传递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思想04第四篇章:盛世同心由情境演绎组卷《开元投龙》乐舞《五星出东方》和仪典《祈愿礼》组成《开元投龙》再现了开元盛世唐明皇和杨贵妃追求长生不老遣使来水帘洞投龙祈福的情景《五星出东方》以中华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为创作元素传递道门中人强烈的爱国爱教的情怀05尾声:万古如一展示了全新改编的《尊道贵德》道化天下生清宁德在人间乐太平清静古朴,纯净典雅完美谢幕……玄音十起,南韵流长道乐的美在于它的内涵和神韵是润物无声蕴藏在天地之间的普遍性近年来,以金涛导演为首的主创团队对于湖南道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志辉、何沐阳、肖勇频、郭江伟、刘冰等老师创作了大量经典曲目。向炜、卢娜、文昕、王洁等老师进行了精美的舞美编排,坤道学院、长沙青年艺术团、九州颂钵、南岳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团队历时数月艰辛排练。南岳衡山,自古就是道家洞天福地,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道、佛“共存一山、共荣一庙”的宗教和谐特色著称于世。本次道乐音乐会在南岳举办,对于深入挖掘地方道乐文化精髓,推进道乐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有着非凡的意义。几个月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如潮般的掌声激励着南韵道乐非遗音乐守护者们继续阔步前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创造出更加恢宏大气的艺术精品。(感谢周乾清、徐仲衡、陈小龙、赵智、成捷等一众摄影师朋友提供的精美剧照)
动态衡阳非遗Tue Nov 08 00:00:00 GMT+08:00 2022
常宁市文化馆“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走进泉峰小学
10月31日,常宁市文化馆“非遗剪纸进校园”活动走进泉峰小学。市文化馆为泉峰小学送去了30套非遗剪纸作品集和30套非遗剪纸培训工具,加深学生们对常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和了解,课堂上,文化馆吴小力老师向学生介绍了衡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常宁剪纸的历史和特点,受到了全校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动态Mon Nov 07 00:00:00 GMT+08:00 2022
“板桥剪纸”走进宜阳小学
11月1日,衡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板桥剪纸”进校园活动走进常宁市宜阳小学。活动现场,市文化馆为学生们免费发放30套剪纸培训工具及剪纸作品集,让宜阳学子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共享非遗文化遗产。市文化馆此次“非遗进校园”活动将于本学期每周二在宜阳小学免费开展剪纸培训活动,使孩子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弘扬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剪纸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全面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学们领取剪纸工具欣赏剪纸作品集
动态常宁市文化馆Wed Nov 02 00:00:00 GMT+08:00 2022
湖南工学院:“非遗”进校园 厚植文化教育价值
10月21日,湖南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非遗文创展览室”正式对全校师生开放。展览现场。红网时刻衡阳10月24日讯(通讯员 刘盈之)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与传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10月21日,湖南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非遗文创展览室”正式对全校师生开放。开放日当天,展览室人头攒动,观众们驻足在一幅幅作品前细细品味着文化的味道,久久不愿离去。据介绍,展室分两个区域,一区布展了衡阳市非遗传承人谭琴的部分精美作品20幅,既有“衡阳古八景”和以湖湘文化为主题创作的剪纸长卷,也有以剪纸为载体创作的团扇、摆件、书签等文创产品。二区布展了教师制作的插画、立体挂画等锦灰堆平面作品以及学生以《千里江山图》为主题和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制作的景泰蓝沙画作品。整个展室格调高雅,意境清远,文化气息浓厚,拉近了“非遗”和“非遗”文创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校方介绍,之所以精心打造和极力推介“非遗文创展览室”,一是为弘扬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被青年学生所接受、所喜爱;二为推动“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培育践行“工匠精神”。下一步,该校将加强与文化馆、博物馆等机构的合作力度,整合资料,在非遗数字化建设方面发力。
动态红网Mon Oct 24 00:00: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