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文化闪耀雁城衡阳,非遗国潮快闪南湖公园!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何社成 记者赵福中报道 5月16日上午,由衡阳市旗袍文化协会举办的2024《衡州时装周》非遗国潮秀快闪活动在南湖公园举行。本次活动以“旗韵舒广袖,雁城聚佳人”为主题,展示非遗服饰和国潮文化,让更多的人喜爱和了解中华旗袍与非遗文化传承。上午9时,活动正式启动,14支艺术团队的表演者,身着各式旗袍和传统服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这些服饰不仅展现了旗袍的独特魅力,还融入了非遗服饰文化元素,如马面裙、汉服、民族服饰等,让人们在欣赏美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活动现场,音乐悠扬,秩序井然,旗袍走秀与时尚TV团队进行了一场快闪展示。身姿绰约的队员们,身着精美华丽的旗袍、汉服和马面裙,服饰上的刺绣和图案,在日光下闪烁着细腻的光芒。她们优雅而健美的英姿,步伐轻盈而又坚定,赢得满场喝彩。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艺术团队也先后上场,她们翩翩起舞的动作,流畅而富有韵律,整个表演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美感,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艺术世界中。表演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让大家沉浸在舞蹈的海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在此次快闪表演队伍中,蓝莓手鼓队、南雁艺术队、彩霞表演队、沐林阳光队、韵姿4支艺术团队、雁之韵队、好运来队、锦绣风釆队、星雅美模队、蒸湘世纪城队、市旗协会长观演队等展示各具特色,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衡阳市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为传承和弘扬旗袍文化和非遗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旗袍文化和非遗文化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整场活动在热闹的气氛中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中午11点30分,活动圆满落下帷幕,主办方衡阳市旗袍文化协会为演出团队举行颁奖仪式。衡阳市旗袍文化协会会长刘芳表示,旗袍文化和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今后,协会将继续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旗袍文化和非遗文化,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动态中国衡阳新闻网Thu May 16 00:00:00 GMT+08:00 2024
衡山皮影戏进课堂 五育并举促发展
近日,衡山县东湖镇中心完小六年级教室,学校美术老师黄柳给同学们带来一堂生动的地方特色课程“南岳衡山皮影戏”。课堂上,一个中国元素的微“戏台”上,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武艺高强的关公进行了“比武”,伴随着地方方言和锣鼓声响音乐,在幕布背后“师傅”的操控下上下翻飞,活灵活现,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欢笑声。据悉,南岳衡山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衡阳唯一的世界非遗项目。黄老师2022年无意中看到毛泽东考察衡山农民运动红色皮影戏故事后,便萌生了利用美术课让学生了解南岳衡山皮影戏念头。她利用课后服务,用简单的废纸箱、白布带着学生绘制简易微“戏台”,用塑料纸片制作皮影戏人物,用手电筒作为灯光,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戏剧,虽然简单,但学生参与兴趣高,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课程让非遗项目与课后服务无缝对接,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让乡村留守儿童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学校负责人表示,这样的“非遗课程”弘扬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了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校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五育”并举,持续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动态衡阳新闻网Sun May 12 00:00:00 GMT+08:00 2024
教育部: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强化非遗专业建设,培育人才力量!
近日教育部新闻发布: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教育部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构建“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非遗技艺特长”教学模式,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部: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强化非遗专业建设,培育人才力量!国家政策加力: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国家政策:将非遗人才培养摆在国策重要位置。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都明确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帮助非遗传承人“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全国120余所参与院校共举办研培班1100余期,共计培训3.8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累计培训超10万人次。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教学体系、工作规范和管理方式,有效调动了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为非遗保护引入了重要力量,同时,在振兴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据了解,《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专门设置了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美术等中职专业,民族表演艺术、民族服装与饰品等高职专科专业以及戏曲表演、工艺美术等高职本科专业。目前,全国共有162个职业院校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各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明确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以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教育部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制度,构建“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非遗技艺特长”教学模式,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部:强化非遗专业建设,培育人才力量!落地探索:非遗技艺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在政策支持和非遗传承人不懈努力下,我国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持续扩大,非遗保护理念不断增强。尽管如此,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年轻人缺乏对非遗的了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相较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需求,人才缺口大是长期需要解决的难点。加强非遗技艺专业建设,强化相关职业教育,需要更多配套举措和落地实践。为应对非遗传承人“有艺可传,无人可教”的情况,一些地区探索将非遗技艺的职业教育与非遗保护传承相结合,与产品开发相协调,重构教育体系。近年来,甘肃省积极推动非遗扎根职教课堂,并将工作成果转化为制度规范,为非遗人才培育提供依据。如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4月,在原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非遗学院,设立洮砚、唐卡、剪纸、彩陶、木雕、葫芦雕刻等十个大师工作坊;2021年,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与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了甘肃省非遗保护与教育研究所,同年,甘肃全省20余所职业院校参与的甘肃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强化校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相关培训的针对性。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为培养非遗人才、激发非遗活力,依托特色资源,建立了以石雕为重点专业的中等职业特色学校——河北曲阳雕刻学校,至今已培养优秀毕业生近7000名。其中,500余名毕业生创办了自己的雕塑企业或雕塑设计创意工作室,30多名毕业生获评省、市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江门传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实训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画项目大师工作室等,则通过非遗传承人深度参与教育教学,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遴选出了一批有志于长期从事非遗保护传承的人才,为当地非遗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打开局面:将职业院校建设为重要阵地“非遗保护传承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政府、学校、非遗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才能落地见效。近几年,多部委联合出台的相关政策非常及时。这有利于构建良好发展环境,尤其有助于解决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认为,非遗传承人首先要积极关注政策、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以此为导引,建立一支强大而稳定的非遗传承队伍,拓展非遗传承局面。田静介绍,目前,建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正在积极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即院校发“订单”,中心出师资,联合定绩效。“非遗传承人有文化和旅游部门支持,院校有教育领域的规范,需要建立非遗传承机构与院校协同合作机制,推动非遗人才培养。建议各地文旅部门积极作为,根据自身实际,探索适合于本地非遗发展基础的职教模式。”田静说。“每项非遗都有特定生长的土壤,要尊重传承规律。”田静指出,职业教育中的授课主体应该是非遗传承人,并以此对传统的家族传承、学徒制等非遗传承方式形成有益补充,这要求非遗传承人技艺精湛,熟悉所在地区的文旅资源,并有良好的沟通交流素质和育人带人本领。田静认为,还应丰富实践场景,尤其要把课堂搬到田野,让年轻人了解非遗生长的土壤,充分感知非遗作为文化名片的分量,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自觉传承。业界专家建议,要精准、合理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设置,重点对能够融入现代生活和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非遗技艺项目给予支持;要科学、系统做好职业院校技艺类非遗专业的课程安排,兼顾理论与实践,与高校教育区分开来,提高实用性和吸引力;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搭建实训平台,强化产学研联系,相关机制应稳定而长效,如非遗传承人担任职业教育“导师团”,需要保障授课时间,评估教学成效,及时更新内容,优化职业教育,培育非遗人才。
动态教育部网站 文化和旅游部中国...Tue Apr 30 00:00:00 GMT+08:00 2024
市委领导调研常宁市文化馆剪纸工作
4月28日,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金慧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何晓钦在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唐贵琳陪同下到常宁市文化馆(解放北路)调研常宁剪纸工作。常宁板桥剪纸早在2000年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被衡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年来,剪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市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剪纸队伍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两百余人。常宁市文化馆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带领广大群众学习非遗传统技艺,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使非遗文化触手可及、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动态常宁市文化馆Mon Apr 29 00:00:00 GMT+08:00 2024
2024年衡阳中医非遗工作座谈会成功举行
4月16日,2024年衡阳中医非遗工作座谈会在衡阳市人大圆满召开。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刘正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局长邹远国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刘正兴从举办这次中医非遗座谈会的意图、座谈会的感受和当前形势及今后的工作、服务、期待等六个方面作了讲话。他强调,座谈会不只是汇报,更重要的是相互间的交流和探讨,大家能敞开心胸各舒己言,倍感欣慰,并对大家在困难重重中依然坚持、坚守传统中药医治病救人,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由衷感谢。刘正兴指出,虽然中医非遗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了各种问题,但只要坚持,困难是暂时的,大环境在不断改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很多中医药文化、政策正在持续的转化,这对传统中医药传承发展来讲是一个喜人的局面。应顺势而为,理顺机制、搭建平台,为传统中医药的做大做强做好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要不回避问题,不逃避矛盾。他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不忘初心、踔厉前行,以自己的精诚医术服务社会,不负时代、不负韶光,取得更好的成绩。刘云宝认为,衡阳中医非遗门类很广,背后有文化、有故事、有传播、有传承、有担当。他建议,衡阳中医非遗要从闭门传承到开发传播转化、从传统到现代传播转化、从自我培训到标准化培训转化、从走向市场到创作市场转化、从单枪匹马到联融协作转化、从政策保障到政策引领转化。邹远国表示,衡阳中医非遗的传承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牵涉的职能部门多。作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将依法依规,为传统中医药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保驾护航,为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的弘扬尽职尽责。另外,他着重从重视、推广和研究三个方面谈了保护传承中医非遗的想法。座谈会上,各中医药非遗项目和每位传承人谈了自己项目的传承历史、保护情况、医术特点,并就各自在保护传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畅所欲言。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娟主持座谈会并汇报了全市非遗工作。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谢茂文、研究室主任唐修波、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罗晖和市文旅广体局三级调研员阳仲福出席会议,全市市级及其以上中医非遗项目、传承人和市非遗中心所有人员参加会议。
动态衡阳非遗Fri Apr 19 00:00:00 GMT+08:00 2024
“喊山采茶”“茶”歌大赛 耒阳第二届江头贡茶文化节嗨翻天
采茶叶、唱茶歌、逛茶市、品茶香、论茶道……4月13日,“诗画耒阳·茶韵悠扬”耒阳市第二届江头贡茶文化节在该市“茶香小镇”龙塘镇启动。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肖力争,衡阳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衡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衡阳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贺卫红等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4月13日,“诗画耒阳·茶韵悠扬”耒阳市第二届江头贡茶文化节启动(卢健 供图)此次茶文化节在龙塘镇江头贡茶种植基地举行,开展了“喊山采茶”劳动竞赛、茶歌大赛、江头贡茶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呷好茶”茶礼推介仪式、“呷好茶”新品上市暨耒阳茶产茶食及地方特产展销会、年度十佳茶企茶馆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活动现场,特邀嘉宾、专家学者、茶企代表、茶歌决赛歌手、农产品展销商以及周边群众、观光游客等,成千上万汇聚一起,基地中茶树苍翠、茶田层叠,人头攒动、摊点林立,俨然一副春光里的生态田园画卷。古法手工制茶(卢健 供图)龙塘镇,因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有机质、无公害等生态优势,为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耒阳四宝”之一、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头贡茶的出产地。江头贡茶具有“色纯鲜亮、香高鲜郁、味醇鲜美”的特质。史载江头贡茶最早栽培始于秦代,在唐、宋时期因其味醇淡雅、清香爽口、回味无穷,被朝廷列为珍品,供内廷专用。耒阳市作为千年古县,不仅茶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茶文化底蕴深厚。神农识茶、蔡伦献茶、庞统访茶、罗含沏茶、杜甫评茶、韩愈敬茶、辛弃疾侃茶、李玺还茶、徐霞客荐茶等一系列与茶有关的历史故事,在当地成为佳话,在全国广为流传。游客们在品茶(卢健 供图)近年来,耒阳市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大力推进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茶旅融合化。目前,该市茶叶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规模以上茶企13家,年总产量500余吨,年总产值2.5亿余元,吸收劳动力就业3000余人。龙头茶企先后与湖南省茶科所、湖南农业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多家茶企通过“有机茶”认证,茶产业共有专利50余个,“海坚江头”“江头华龙”“胡家园”“水木芙蓉”“江头云雾”“龙峡冲”等商标已成为“江头贡茶”公用品牌先锋,在上海国际茶博会、中部农博会、湖南茶博会上屡获金奖,“耒阳午时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茶产业正成为该市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改善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农业的绿色产业。(卢健 邓明宇)
动态央广网Sat Apr 13 00:00:00 GMT+08:00 2024
衡南县泉湖中学学习刺绣技艺,传承“非遗”
衡阳新闻网讯 通讯员周亚瑜 伍亚平 李柏香报道近日,衡南县泉湖中学的学生们学会了一项非凡的技艺——刺绣。他们用针线绣出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泉湖中学的刺绣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刺绣技巧,还创作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其中,一幅绣有玉兰和飞鸟的刺绣作品格外引人注目。这幅作品中的玉兰清丽雅致,花瓣层层叠叠,莹润如玉,细腻而柔软;飞鸟则栩栩如生,翅膀的纹理、羽毛的色彩都栩栩如生。另一幅作品的则绣有一行“奋进”字样,寓意着学生们要勇往直前,不断进步。△师生刺绣作品据了解,泉湖中学的李艳老师在刺绣课程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利用课余时间教学生练习刺绣技巧,还自学花时间学习研究不同的刺绣样式和图案。在这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还培养了自己的耐心和毅力。此次泉湖中学学生们的刺绣作品展示,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和努力,也为学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这也鼓励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刺绣这一传统艺术中来,传承和发扬这一非遗技艺。
动态衡阳新闻网Fri Apr 12 00:00:00 GMT+08:00 2024
衡东县文化馆走访非遗传承艺人—陈武云
2024年3月26日,衡东县文化馆馆长等一行三人到新塘镇龙头村采访衡东赛龙舟方言号子传承艺人——陈武云。陈武云,现年78岁,是一位衡东赛龙舟方言号子传承艺人,对于他来说,赛龙舟方言号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祖辈智慧和乡土精神的传承。陈武云对赛龙舟方言号子充满了热爱和兴趣,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为了赛龙舟方言号子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传承艺人,陈武云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此次采访中,他热情洋溢地分享对赛龙舟方言号子的热爱,他表示,通过赛龙舟方言号子,既传达衡东人民的智慧和劳动精神,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充分感受到衡东的独特艺术之美。同时,县文化馆馆长周铁兰也表示,赛龙舟方言号子是衡东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此次采访进一步加深了对衡东赛龙舟方言号子的认识,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赛龙舟方言号子的传承行列中来,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衡东县焕发新的光彩。
动态Wed Mar 27 00:00:00 GMT+08: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