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牵手非遗,“湘”遇衡东
衡东融媒6月22日讯(融媒体记者 罗颜融(试用))近日,县长信箱收到一封来自湖南工学院学生的来信,希望赴我县开展为期三天的“牵手非遗,湘遇衡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请求我县相关部门帮助。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收到来信后,及时向县有关领导汇报情况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迅速作出相应的答复。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牵手非遗,湘遇衡东”乡村振兴暑假实践团一行,先后来到聚味堂黄贡椒种植基地、庆发食品有限公司、聚味堂万吨窖藏基地、湖南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现场查看、听取介绍,实地了解三樟黄贡椒的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情况。近年来,随着衡东土菜知名度不断提高,黄贡椒成为了衡东土菜不可缺少的辅料之一,也是衡东一张闪亮的“金字招牌”。同时,黄贡椒作为衡东一县一品,已成为当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暑假实践团成员表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基层建设中,深挖当地本土资源,学以致用,才能助力乡村振兴,才能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真正做到“青年者,国之魂也”。在衡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秀色可餐的衡东土菜让人食欲大开,精美绝伦的大桥剪纸使人眼前一亮,草市赶分社的全景模型更是吸引了实践团成员的目光,实践团成员在全方位领略衡东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激发了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与衡东非遗文化进行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互动。实践团一行还来到陈少梅文化艺术馆、吴集茶油小镇,并与被评为“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一村一品全国示范村”的霞流镇李花村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走访当地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关爱服务。
动态衡东县广播电视台Wed Jun 22 00:00:00 GMT+08:00 2022
衡南县泉湖镇:乡村振兴焕发民俗文化新魅力
参观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园实地走访调研红湖村彭新屋秀美屋场6月9日,衡阳市委党校2022年夏季县干班全体学员到衡南县泉湖镇开展乡村振兴调研暨主题党日活动。大家先后参观了泉湖镇农耕文化展示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泉湖二月八”广场、红湖村秀美屋场彭新屋。泉湖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延续 600 多年的民俗庙会“泉湖二月八”,吸引着八方的游客、商贩纷至沓来,文人雅集,赋诗遣兴。蜚声海内外的版画大师汪宾芳创作反映农耕田园生活的国画、版画作品,古朴典雅让人惊叹不已。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更是在家乡掀起了一股爱好诗词文化的热潮。“欲知湘楚农耕事,且看泉湖稼蔷图。”大家在古色古香的农耕文化展示厅体验传统民俗文化,感受非遗艺术之美。泉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设立有乡情、乡愁、乡风、乡韵、乡贤五个版块,展示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传统民俗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和光彩。“泉湖二月八”2016年已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2021年泉湖镇连续两届被评为“湖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穿过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园牌坊,进入集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园区。宽敞的二月八广场正中心是后稷雕像,二十四节气地刻和24根农谚灯具吸引了众人驻足观赏:“仲夏来临,天暖雨丰,麦子应收,水稻当种。”芒种时节农事忙,农谚告诉农民进行抢收抢种和田间管理,确保全年粮食生产有好收成。走近泉湖镇红湖村彭家新屋,民居美化、环境净化、周边绿化的文明新风扑面来。该镇通过党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农耕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培育农村公共文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城乡治理标准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文明乡风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全力打造农旅融合特色小镇,得到了参加调研活动的市委党校夏季县干班学员一致肯定和高度赞扬。
动态衡南县融媒体中心Tue Jun 21 00:00:00 GMT+08:00 2022
非遗“活”了 旅游“火”了
今年的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各地举办的数千项活动中,“非遗+旅游”相融合的特色活动备受关注,各地积极创新,让非遗“驻足处”成为热门“打卡点”,带动文旅消费的同时,也打造出一片融合发展的新风景。在推动非遗进景区、非遗街区建设和景观打造、非遗类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各地有怎样的经验?对于当前“非遗+旅游”的发展态势,相关专家有怎样的看法及建议?为此,本报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非遗进景区——深度融合促传承有趣的东巴纸制作体验,灵动的东巴画现场展示,成规模的民族文化院落迎接八方来客……在云南丽江大研古城、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等景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这是非遗进景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生动一幕。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丽江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创新非遗保护模式,推动文旅融合走向纵深。在泸沽湖畔、老君山景区、东巴谷旅游区、玉水寨景区等地,非遗活态展示区域贯穿于景区内,是游客体验丽江风情和民俗的重要环节。此外,汇集丽江传统歌、舞、乐非遗元素的《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丽江恋歌》等演艺作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游客眼前,不仅提高了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还为旅游演艺注入了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涵。6月11日启动的2022年陕西汉中勉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进景区”展演活动作为陕西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陕西省文化馆《百花》杂志与武侯墓博物馆联手将“非遗进景区”及“文旅融合”带入武侯墓景区的一大成果。据记者了解,陕西以非遗进景区打造常态化文旅融合项目,立足开发本土历史旅游资源,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打造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非遗相关体验项目,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创新思路。2022年山东滨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围绕“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的主题,开设“滨州手造·非遗集市”“滨州手造·文创展区”等38个展位。滨州民间剪纸、清河镇木版年画、布老虎等非遗项目,九木枕头、草编衍生品、文创抱枕等特色文创产品逐一亮相,通过现场展示、传承人讲解等方式,让游客体验非遗与旅游融合的魅力。“在现场观看表演类非遗项目格外震撼,感受的文化气息格外浓厚,这趟旅行体验格外美好。”来自江苏的游客吴琳感叹道。以霸王鞭为主要内容的舞蹈热情有力,剪纸工艺、刺绣技艺、嘉峪关烤肉、新城酿酒等非遗串烧节目尽显地域风情,一块“定城砖”蕴含着古老智慧……6月11日,在甘肃嘉峪关非遗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非遗进景区“方特之夜”专场晚会上,引入非遗元素的传统舞蹈、情景剧、歌曲联唱轮番登场,引来阵阵喝彩。晚会现场,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发布了非遗进景区、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成果展、文化集市等6项非遗保护传承展示活动。日前,首批江苏省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暨“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上揭晓后,立刻引来广泛关注。“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空与形式限制,在景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通过提升非遗项目融入性、互动性和代入感,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活态魅力。”江苏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据了解,江苏省非遗进景区以“行街展演”“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展示”“非遗作品联展”等多种形式开展。目前,游客可在江苏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江苏省级旅游风情类特色小镇、江苏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各类场景中“偶遇”非遗、品味非遗。每逢佳节,非遗与民俗文化都会被搬进江苏南京熙南里街区,供游客观赏。受访者供图非遗进景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让“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成为可能,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姿态、新方式融入大众生活。非遗街区——沉浸式体验文化之美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解”是上半篇文章,“用”是下半篇文章。以文化基因塑造IP,以文旅IP设计产品,以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浙江以解码文化基因为起点,打造了一条文旅深度融合的工作闭环。针对文化基因解码成果的转化利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解什么”“用什么”,防止解码和转化利用两张皮;二是做足“转化”文章,防止文化的简单嫁接移植。《食宪鸿秘》是清代词人朱彝尊撰写的生活散文集,也是嘉兴市秀洲区的文化基因解码项目。秀洲区组织专家将这本著作进行挖掘解码,将其中的食材选择、烹饪技艺与浙西词派作品相结合,研发出的“竹垞一席宴”等系列文化餐饮产品于2021年8月发布,并授权秀洲区景区村庄内的9家农家乐对其进行开发经营,甫一上市就成为游客、食家纷纷“种草”的网红产品。同时,着眼解码成果形态转化的竹垞食养研学中心和竹垞食养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等产品被列入当地重点项目规划,以朱彝尊文化、《食宪鸿秘》养生文化为核心的研学主题游等多条研学游线路被列入产品目录,20余种衍生产品完成研发。在浙江,宁波慈溪秘色瓷制作工艺基因转化的青瓷瓯乐演艺产品;绍兴黄酒形象符号基因、制作工艺基因催生的黄酒小镇、黄酒博物馆;舟山嵊泗渔民画制作工艺基因创设的美丽乡村壁画和文创产品……解码文化基因带来的创新层出不穷。浙江宁波鄞州区非遗馆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彩灯扎制 周建平 摄今年初,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实施深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成果转化利用“1—3—10”计划,即每个县市区完成1个示范项目落地投用,制定3个项目详细规划或设计方案,面向未来5年启动10个转化利用项目的前期研究……眼下,转化利用已成为浙江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的“动力引擎”。两年来,浙江共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成果转化利用项目2179项,已启动建设552项,预计总投资659亿元。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与潮玩——引领新一波风潮趣味横生的非遗研学,精心设计的非遗民宿,精彩不断的非遗旅游线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地通过“非遗+旅游”融合新模式,让厚重文化“活”起来,在拓展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增加了个性化旅游的新选项。“我们村里这套拳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在开发非遗旅游,大家都很高兴,欢迎游客来村里习武学拳。”在浙江衢州柯城区石梁镇麻蓬村,村民王成奎是远近闻名的武术教师,一套“十三太保拳”打得虎虎生风,这组拳法如今还是衢州的市级非遗项目。以发展非遗旅游为契机,衢州盘活周边村庄的文旅资源,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正是基于这一实践,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浙江省首批16条主题非遗旅游线路在衢州市柯城区发布。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串珠成链,集结了浙江各市县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其中也包括柯城区的“未来乡村非遗之旅”,涉及“十三太保拳”“九华立春祭”等11个非遗项目,将非遗传承与未来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日前,一系列“潮玩”非遗活动在四川成都宽窄巷子火热开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观看。“成都文旅——端午潮玩非遗体验季”以开放式非遗“传习场”的概念,推出宽窄街巷研学体验主场活动空间,打造沉浸式“潮玩非遗”体验场景,并串联“游江”“旅居”等多项非遗体验活动,引领了新一波旅游风潮。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分为“潮非遗”和“玩非遗”两大部分,“潮非遗”是将传统非遗技艺与潮流元素结合,通过展演的形式传播非遗之美;“玩非遗”通过在商家设置潮玩非遗打卡体验点位,开展钟馗川剧脸谱绘制、竹麻号子、古法榨油等活动,将非遗活态展示、非遗体验与商户业态有效结合,串联成了一幅非遗体验地图。“在宽窄巷子街区不仅能欣赏川剧等,还能体验扎染、道明竹编等10多种主题化的四川非遗项目,学习和游玩两不误,让我对成都有了不少新认识。”来自西安的游客赵鹏说。据了解,四川各地不断探索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途径,积极探索“非遗+体验”“非遗+产业”“非遗+文创”“非遗+民宿”“非遗+研学”等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业态,展现非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量。非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旅游企业也积极助力造势。广东酒店业界推动了“酒店+非遗”系列活动。广州宾馆设计融合了广绣粤剧、岭南窗花、西关铜艺、玉雕木刻等广府文化精粹,公开免费招募10组家庭作为“非遗体验官”参加广绣非遗体验课,以岭南广府风格建筑中特有的窗格花型,DIY一幅非遗广绣作品;广州花园酒店大堂正中近150平方米的大型《红楼梦》主题镶金壁画,源自岭南特色“佛山剪纸”工艺,把非遗之美与现代酒店厅堂装饰完美地结合起来……穷游网及最世界旅行携手济南、西安、洛阳、景德镇等10余个国内目的地,特别策划非遗主题榜单,深入挖掘各城市及周边容易被游客忽略的非遗体验,详细盘点了各地非遗资源,推动市场供给更多高品质的非遗旅游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市民驻足观看橱窗展示。 刘思铭 摄四川、重庆、山西等地纷纷推出非遗研学项目,针对青少年特点,打造融文化体验、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保护于一体的非遗旅游产品,把当地非遗展示、体验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在贵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贵州省“非遗旅游”主题线路、研学精品线路发布,同时推出的还有“跟着非遗去旅行”——贵阳市非遗主题玩法。活动期间,贵州依托不同地区优势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非遗旅游产品,如铜仁市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东山巷传统风味小吃街、大食府,遴选贵州非遗美食和铜仁本地非遗美食,进行集中展示体验;锦江及铜岩周边三江六岸,则结合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现有业态,打造“非遗夜市+非遗夜游”特色产品等。文旅融合,促进了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新机遇,弘扬了文化价值,提升了旅游品位。专家视点戴珩(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非遗+旅游”可通过精心设计非遗旅游线路让非遗成为旅游的灵魂,同时要让非遗自然地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成为游客旅游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重要内容,让游客能够在欣赏当地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表演时,在消费传统美术、技艺、医药的相关产品时,主动参与到当地极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去,把非遗留在心间、带回家里。“非遗+旅游”,目前还只是开始。下一步,还需要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找准非遗和游客精神需求的连接点,通过多种方式对非遗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生动、深入的阐释和精彩呈现,使其和游客的精神需求产生密切关联,从而增强非遗对游客的精神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要找准非遗和游客文旅消费新需求的连接点,进一步加强创新、创意、创造,巧用、活用非遗资源,让非遗满足游客对美好文旅空间、产品、活动、体验、服务的全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非遗+旅游”要让非遗以新的形式、新的语境融入现代生活,尤其要注重解决非遗在旅游活化中的痛点,培养专业策划人才,增加非遗旅游项目的运营效度。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正确把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要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避免同质化蜕变。赵罡(江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非遗+旅游”是非遗“活”起来的重要方式,也是旅游高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一,“非遗+旅游”是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基于区域特色,以当地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等作为基础,有利于推动乡村保护文化多元性和独立性,大大提升区域经济效益,实现内生式发展。同时,通过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从而实现治理有效。如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将苗绣、苗年等非遗资源赋能旅游产业,帮助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其二,“非遗+旅游”有利于引入市场力量促进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吸纳年轻人就业。如苏州刺绣艺术之乡镇湖的一条1700多米长的刺绣街,汇集了300多家苏绣作坊和相关业态工作室,带动了4000多个配套岗位;以吴中区舟山村为主体的光福核雕,如今已形成仅舟山行政村就集聚3000多名从业者和经营者的产业。广东顺德将传统节庆“关帝侯王出巡”与年轻人的文化体验相结合,将潮流音乐、乐器、游戏等融入节庆中,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三,“非遗+旅游”是旅游产业壮大的优选模式,其作为文旅融合和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集聚旅游发展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仅开拓了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了旅游产业竞争力,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也为非遗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此外,“非遗+旅游”构建了体验新空间,为游客提供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性内容。如贵州丹寨县依托万达小镇建设,融合丹寨1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提升了旅游体验,也把消费留在了小镇。此外,“非遗+旅游”是实践育人的现实需求。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让学习者身心在场,陶冶心性,开展全方位、立体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动态湖南非遗Mon Jun 20 00:00:00 GMT+08:00 2022
我市传统中医摸底调查工作启动!你身边有吗?
今日,市非遗保护中心发布通知,要求各县(市)区相关单位组织一支精干力量开展各辖区民间传统中医摸底调查。通知指出传统中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衡阳传统中医资源丰富,大量的高手一直活跃在民间,为一方百姓的健康生活保驾护航。通知要求根据《非遗法》相关规定,为切实摸清我市民间传统中医的家底,各相关单位要拟定周密的调查方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组织一支精干队伍,全力以赴,深入开展一次精准调查活动。6月底前,将本地区民间传统中医项目尽可能地摸排清楚,并将其基本情况(基本特征、分布区域、历史渊源、价值、传承体系、目前主要传承人姓名住址联系方式、存续状况、治疗效果及10例以上典型案例等)于7月15日前,汇总上报至市非遗保护中心。如摸底中,发现有特色、价值突出、疗效显著、患者口碑良好的项目,请及时告知,市非遗保护中心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你身边有没有传统中医项目或传统中医民间高手?如有,请尽快联系
动态衡阳非遗Thu Jun 16 00:00:00 GMT+08:00 2022
祁东县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祁东县融媒体中心6月16日讯(记者:肖琛 刘宝婷)16日,我县在黄花公园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凌云,副县长张娅琳出席。活动现场,祁剧《双拜寿》《打金枝》、渔鼓《游龙戏凤》、戏剧变脸、木雕、剪纸、书法表演等节目依次登台,主题鲜明,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给广大市民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享受。工作人员还开设了非遗文化摄影展和非遗展示台,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祁东渔鼓、祁剧,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祁东彩龙、祁东木雕,黄花菜传统加工工艺、祁东夫子肉、祁东橙子糖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众多群众驻足观赏。“这个活动举办得非常好,让我们了解了祁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祁东人,我感到非常骄傲。”前来观看节目的周冬琳女士说。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东渔鼓代表性传承人邹坤山说:“今天的活动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观看,观众们都非常喜欢我们的节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动态祁东县融媒体中心Thu Jun 16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二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2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刀刀见神夺天工——记衡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南岳古建筑雕刻技艺名家 张建华说到天下南岳,除五岳中风景独秀之外,最见长的莫过于始建于隋代、后经六次大火和十七次修缮的南岳大庙,每年吸引海内外数百万游客前来旅游参观、虔诚朝拜。人们身心愉悦之时,对大庙内的建筑及其饰品无不叹为观止,其内精雕细刻的汉白玉游龙浮雕、橙黄色的琉璃瓦、垂有铜铃的飞檐四角等等,可谓栩栩如生、巧夺天工,不愧为素有“南国故宫”之称的中国南方规模较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宫殿式古建筑群之一,南方最大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和艺术殿堂。但又有几人知道其背后为修缮而呕心沥血的雕刻者极其心酸?▲张建华在刀耕斧耘创作中张建华就是其中之一,且为主“刀”者。张建华出生于南岳,也许南岳的灵性赋予了他天生擅长木雕的特质,木雕工艺的浩瀚和精美艺术深深感染了他,打小跟随师傅便立下梦想,要在木雕上有所建树。南岳木雕技艺是以传统祠庙建筑木质构件为主要对象的雕刻艺术,有阳雕、阴雕、浮雕和镂空雕等雕刻技法,选取珍贵红木或樟木,经下料、绘图、打孔、铲底、锯边、打胚、修光、打磨、上色、安装等工序。南岳古建筑雕刻纹样以民间故事、古典人物、奇花异草和龙、凤、麒麟、狮象等飞禽走兽为主,祠庙内摆放的神像、神龛等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1996年9月,张建华受命修缮南岳大庙。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既要修旧如旧保持原有的古建雕刻风格,又要与时代无缝接轨,无疑是高难度的挑战。起初,他想过放弃,但作为地地道道的南岳木雕艺人,这份担当使他不得坚定信心,哪怕是刀山火海亦或遗臭万年,也得硬着头皮向前冲。回首修缮历程,张建华至今心有余悸。不知道查阅了多少资料,请教过多少师傅,花费了多少心血……反正没睡过一个安逸觉,吃过一顿舒适饭。直到工程完工,经验收合格且于2006年5月25日经修缮后的南岳大庙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他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自此,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古建筑雕刻技艺上行稳致远。刀耕斧耘26年,其技艺被公布为第五批湖南省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本人也成了省级项目衡阳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一个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华自感肩上责任更加重大,一刀一刻重如千斤。何时何地,他都告诫自己,要不断地提升雕刻技艺和文化修养。刀好握,但切勿随意使然,雕出的东西一定要是精品,在行业里要叫得响。自1996年来,张建华带领员工和弟子们完成所承制的包括石鼓书院在内的古建筑木雕项目,均被主管部门评为优质优良工程,所创作的竹木雕刻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中屡获金、银、铜等大奖。2011年3月,张建华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渐渐走出南岳,走向全国。一些高等院校纷纷邀请他前去讲授南岳古建木雕的传统技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研究学院聘其为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2016年,湖南工艺美术学院聘请他为装饰艺术设计系客座教授,并作为工艺美院雕刻艺术专业的兼职教师。可以说,张建华为了工艺美术领域的传统技艺传承作出了极有成效的工作。2018年12月,张建华应邀赴京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参加《木雕及其制品通用要求》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与审定,并被聘为该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成了制定木雕标准和规则的专家之一。2019年,受浙江省残联、湖南省残联的委聘,张建华给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筛选、培训与指导。……“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张建华致力传承,更热衷于公益性授徒。▲为非遗传承薪火相传,张建华给弟子讲解技法和要领他欣然接受残联委派,不计报酬、不计辛苦,常年奔波在教学和培训工作上。他所培训的残疾人当中以聋哑人和半聋哑人居多,培训指导的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为使那些身残志坚的人群能掌握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他竭尽所能。张建华既当专业指导老师,又当心理辅导医生,以破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克服语言沟通难题,张建华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进行实践操作示范、文字板书讲解和绘图分析指导。正如他自己所说:“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一点点希望能唤醒一群人,值!”因人制宜的传授,让一些残疾学徒崭露头角。浙江籍聋哑人吴向东一举斩获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同时被原国家劳动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腿脚残疾的湖南籍选手奉湘波获得该大赛第三名。张建华本人因此受到浙江、湖南两省的表彰,荣获浙江省省政府荣二等功嘉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建华一直在传承路上守正创新,踔厉前行。他坚信,南岳古建筑雕刻技艺将会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动态衡阳非遗Wed Jun 15 00:00:00 GMT+08:00 2022
非遗美食与诗歌文化完美融合,衡阳诗魔烧饼香飘长沙
6月1日至5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主场活动暨第三届湖南非遗购物节在湖南雨花非遗馆举行,活动旨在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衡南县文化遗产中心选送的诗魔烧饼作为衡阳市唯一的非遗美食参展,受到顾客的热烈追捧。“你问我从哪里来?/风里雨里/茅店鸡鸣里,寒窗下的灯火里/从丢了魂的天涯/从比我还老的岁月里/有时也从浅浅的杯盏里//孩子,别说不认识我/这乡音/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活动现场,湖南长沙的小朋友们一边品尝诗魔烧饼,一边诵读烧饼包装上洛夫的诗歌《回乡偶书》。诗魔烧饼以其金黄剔透、薄如蝉翼的外形和松酥香脆的口感,以传承湖湘文脉、守护文化乡愁,构建的诗意人文精神家园,征服了长沙男女老少的味蕾,它将非遗美食与诗歌文化完美融合,既推介了洛夫先生的诗歌,又慰藉了市民舌尖上的乡愁,同时展示了衡阳风情、弘扬时代精神、凝聚文化共识。据悉,此次湖南非遗购物节联合14市州非遗工坊、非遗老字号、非遗企业,免费发放了7.5万元非遗消费券,让人民群众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现场发布了湖南非遗宣传片,进行非遗项目展演。演出节目包括创意戏歌、常德丝弦、少年箭阵、儿童剪纸等。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长沙市歌舞剧院、国青青年京剧团等艺术单位或团体还轮番上演精彩节目。
动态衡南县融媒体中心Wed Jun 15 00:00:00 GMT+08:00 2022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丨人民的中医药非遗
泱泱华夏 巍巍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伟大的中医药学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宝库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人民的中医药非遗
动态文旅之声Tue Jun 14 00:00: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