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民俗盛景,湖南草市古镇“赶分社”激发衡东文旅新活力
春分时节,素有“湘南芙蓉镇”“湘南最美古村镇古民居”之称的湖南衡东草市镇,迎来了形成于唐宋,兴起于明清的“赶分社”民俗活动。草市古镇是三江交汇之处,每年“赶分社”活动持续一周,迎来周边及衡山、攸县、安仁、茶陵,甚至江西‘老表’汇聚的盛况。草市古镇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激发衡东文旅新活力。近年来,参与“赶分社”的人群趋于更加年轻,春天不但要“赶分社”,更重要的是来草市古镇踏青,看花,春游。以此为契机,今年“赶分社”活动期间,衡东县文旅广体局联合草市镇人民政府举办“非遗民俗春风里”草市赶分社之非遗大集活动,助力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赶分社”期间,客商、顾客或乘船或赶陆路,带着自己的土产蜂拥而至。草市镇大街小巷,顿时摊位林立,鳞次栉比,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十分壮观。交易的产品主要有农具、耕牛、饮食、服装、竹木器等,种类繁多,应有尽有。“赶分社”有两大特色:中草药和牛市。走进老街,在摩肩接踵的人群当中,随处可见成捆成捆购买中草药的人。当地草药资源丰富,大多都是村民从山上采集来的。“赶分社”期间,这里还会开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交易——“牛市”。四里八乡的卖牛人和买牛人天刚亮就陆续进入牛市。牛市在离老街数百米远的一个矮山包的树林里,远远可以听见牛的哞叫声。现场还能看到古老的“手语”交易。在“非遗民俗春风里”活动中,县文旅局组织了具有衡东特色的皮影戏、花鼓戏演出;草市镇政府精心组织草市八宝摊位,分别有米酒铺、豆腐铺、油货、纸马匠、篾匠、中医、铁匠。丰富了游客沉浸式体验本地特色民俗文化的乐趣。近年来,草市镇充分挖掘古镇、古街、灵山庙、马脑寨等文旅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赶分社”“灵山庙会”等非遗传统文化魅力,全面激发旅游、文化发展潜力,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游玩;同时,立足白茅洲柑橘、江坪油茶、大洲香芋、洲西黄花菜等特色品类销售,完善特色农产品生产、采摘、观赏、销售服务体系,在文旅融合生态链、产业链的延伸拓展上精耕细作,草市古镇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激发衡东文旅新活力。
动态衡东文旅Wed Mar 20 00:00:00 GMT+08:00 2024
衡阳县:民俗赶“二八” 万人“农博会”
昨天(2月27日)农历二月初八,是衡阳县渣江“赶二八”的日子。当天清晨,渣江及附近乡镇的商贩村民涌入集市,上演万人“农博会”。活动现场,道路两旁摆放着渣江米粉、各类果树苗木、手工打造的箩筐斗笠、传统的农耕用具及绿色的农副土特产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假羊肉、土头碗等当地特色菜肴,色香味俱佳,香气扑鼻,吸引居民前来品尝购买。市民 阳盼特意开车从市里面开车来到这里赶二八,真的是很热闹。买了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还在这里吃了正宗的渣江米粉,还有渣江假羊肉,非常开心的一天,你们看人山人海。家住金溪镇金门村的村民李佑初,贩卖果树苗木已有10多年了,今天一大早就带着一家人来到集市,不到一个小时就卖了四五百块钱。衡阳县金溪镇金门村村民 李佑初 我今天来赶二八的,年年都在这里赶二八,来了一个小时,已经拿了三四百块钱 (一天)大概可以卖到四五千块钱或三四千块钱左右。渣江“赶二八”起源于清朝,是当地百姓自发的农贸产品交易会,主要为一年的农业生产特别是为即将到来的春耕生产做准备,也被列为衡阳市非遗名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渣江“赶二八”还融入旅游节、美食节等各种文化元素,周边县市区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旅游购物,品尝美食,体验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
动态衡阳新闻联播 看衡阳Mon Mar 18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省非遗示范点名单公布!衡阳县1家上榜
近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3年湖南省非遗工坊、非遗街区、非遗村镇示范点名单衡阳县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工坊入选非遗工坊示范点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工坊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始于晚唐,兴于清朝末年,釉下五彩瓷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装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及文化价值。其瓷器选用本地优质瓷泥,传承百道制瓷工序而制成,有“白如玉,亮如镜,声如磬,薄如纸”的特点。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釉下五彩瓷就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界牌釉下五彩瓷也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及“当代官窑”,2016年“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为湖南省级非遗保护项目。界牌釉下五彩瓷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集中体现了蒸阳人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情趣,反映了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如今,釉下五彩瓷远超过它自身所存在的价值,因为它代表了湖南衡阳地区工业时代的辉煌,也见证了当今年代腾飞的风采。
动态衡阳县文旅Thu Feb 29 00:00:00 GMT+08:00 2024
龙腾虎跃!“九龙朝祝融·圣火耀中华”非遗舞龙争霸赛在南岳举行
衡阳新闻网讯 记者邵俊杰 通讯员文兰 易斌报道 2月24日上午,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南岳衡山脚下的万寿广场龙腾虎跃,人声鼎沸,“九龙朝祝融·圣火耀中华”非遗舞龙争霸赛正如火如荼进行。九条形态各异的“蛟龙”分列一圈,龙首朝里,龙尾向外,九个龙首共聚,喷吐火花,盆中圣火随之熊熊燃起,是谓“九龙献瑞聚圣火”,是甲辰龙年独特的点火仪式,寓意四海升平,国泰民安。领导和嘉宾给“蛟龙”点睛,比赛正式开始。南岳寿龙队、城步吊龙队、衡南七巧龙队、常宁鸡毛龙队、衡山拜龙队等九支非遗龙队轮番上阵。鼓点急促似骤雨,铜锣铿锵如雷鸣,一条“蛟龙”追逐着逗引的“龙珠”上下翻腾,时而似腾云驾雾,时而似翻江倒海,时而奔腾如飞,时而穿梭似织,龙身盘踞,昂首甩头间把神龙睥睨天下的威严气象、苍茫高古展现得淋漓尽致。“九龙朝祝融·圣火耀中华”非遗舞龙争霸赛是南岳庙会的压轴大戏,吸引了广大游客和市民在现场观看。南岳庙会从唐代延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年俗。2024年南岳春节庙会自1月18日启动,持续至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省文旅厅一级巡视员欧阳斌,市领导谢宏、赵胜平参加活动。
动态中国衡阳新闻网Sun Feb 25 00:00:00 GMT+08:00 2024
这个年味别样浓!春节期间,市非遗馆“嗨”翻天!
“走,到市非遗馆看看去。”正月十五上午10:00,两辆小车载着市民张先生一家祖孙三代十口人,冒着严寒从白沙洲驶来停在市非遗馆门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四名孩子的搀扶和牵引下,缓缓走进市非遗馆。非遗馆内人潮如涌,有人在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也有人在点击翻看电子屏幕。一家人融入其中,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看展中,市民廖先生深有感概。“往年一家凑在一起,不是打牌就是摆龙门阵,劳命又伤财,尤其是放纵了对小孩的管理。小孩子这几天手机不留手,沉迷在游戏里。”今年,衡阳市开放了很多公共文化场所,他决定带着家人到处走走。今天走进非遗馆,不但全家有了一次与优秀传统文化零距离的接触,还领略和感受到了衡阳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表示,这样年过得好,有意义。以后佳节会多带孩子来,学习感悟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更能增加一家人的亲情和温暖,生活越发充满意义。从外地回到衡阳的游子吴先生,在短暂的家乡之旅中,听说衡阳有个非遗馆后,专门抽出时间赶来参观。看到非遗馆内各种传统文化的器物图片文字,在声光电的作用下,一份乡情亲情油然而生,童年少年的记忆,也随之浮现在眼前。春节期间,此情此景,市非遗馆随时可见。从大年初三到十五,除调休闭馆之日外,共免费接待观众近六万人次。为了让市民过上一个欢快祥和、充满正能量的新年,市非遗中心除了确保非遗馆免费正常开放外,还专门为给市民送上了春节传统文化大餐。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准备下,正月十五元宵节,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还不到9:00,市非遗馆门前就聚集了大批市民。工作人员来不及检查摆设,市民们就拿着谜语请工作人员现场对谜底。本次有奖猜灯谜活动,市民只需要猜对三个灯谜可得周氏手工编织挂件一个;猜对五个灯谜,可得南北特食品或杨裕兴面条一份;猜对七个灯谜,便能获得衡阳君玲水磨元宵一份。这些奖品都是我市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产品,有着浓郁的衡阳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也是衡阳市民趋之若鹜的传统土特产品,是家乡的记忆,难舍的乡情。活动中,市民涌跃而入,数百份礼品很快被大家“瓜分”一空,后面来到的市民,也只能望谜兴叹了。
动态衡阳非遗Sat Feb 24 00:00:00 GMT+08:00 2024
魅力东洲岛
动态衡阳日报Thu Feb 08 00:00:00 GMT+08:00 2024
衡阳县界牌镇银瓷完小:非遗传承进校园,“玩泥巴”玩出新高度
衡阳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曙霞 胡小程)“同学们,把瓷泥拍在转盘上,找中心,用大拇指按压中心、按出深度,往外用力拉大,两只手互相用力做出喜欢的造型……”近日,在衡阳县界牌镇银瓷完小(代友实验学校)的陶艺体验中心,20多名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玩泥巴”,一旁许多学生作品已烧制成型,虽然稚嫩,但也像模像样。该校每周星期三下午带领兴趣小组成员积极开展活动,基地常年有学员40人,均能基本完成拉坯、勾线、上釉、汾水、烧制五项工艺流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尊重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该校自编自演的情景舞蹈剧《陶忆》在“2023年衡阳县体育、艺术教学成果表彰大会”上成功献演。用实际行动,激发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也为传承与创新注入的新的活力。前些年,生于斯长于斯的企业家王代友决定将上述省级“非遗”发扬光大,遂捐资500余万元,在界牌镇银瓷完小建设了教学楼、科技楼及礼堂等,实现学校提质升级。2020年,又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打造了陶艺体验中心,组建了陶艺兴趣小组等,购置了6台拉坯机、1台电窑炉、有关陶艺制作工具,供作品烧制成型,为孩子们搭建学习平台。据了解,界牌镇银瓷完小(代友实验学校)在2020年将省级“非遗”项目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引入了校园,打造了陶艺体验中心,组建了陶艺兴趣小组。多年来,基地邀请工艺美术大师、釉下五彩“非遗”传承人凌文武走进校园,宣讲“非遗”陶瓷发展史及工艺流程,传授陶瓷烧制技艺,现场演示釉下五彩瓷制作技艺。青年教师彭梁峰拜师学艺,现已逐渐成为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县级传承人,2021年,其《陶瓷工艺课堂》教学案例荣获市级一等奖,在中小学劳动教育经验推广活动中,劳动教育案例《依托实践活动基地,整体推进劳动教育》获市级二等奖,在县小学劳动技术骨干教师研修活动中,所上的“瓷艺陶艺文化省级非遗一界牌窑从烟火传承中走来”一课被评为最佳示范课。基地负责人、银瓷完小校长陈林俊表示:“非遗课程进校园,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育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动态中国衡阳新闻网Fri Jan 12 00:00:00 GMT+08:00 2024
湖南首批!衡阳这个项目入选
近日省文旅厅发布了《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我市蔡伦造纸非遗旅游项目入选湖南省首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该目录重点选取了一批具有典型湖湘文化特色的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等级旅游景区相融合旨在为全省非遗旅游融合发展立标打样竹纸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公元105年,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蔡伦利用麻头、破布、渔网和树皮等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史称“蔡侯纸”。造纸术也成为中国古代影响世界文明的“四大发明”之一。其后,蔡伦回到家乡耒阳传授技艺,成就耒阳繁荣兴盛绵延千年的造纸业。耒阳古法造纸技艺源于蔡伦亲授,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堪称蔡伦造纸术的“活化石”。蔡伦古法造纸技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料均为纯天然生长状态下的植物或矿物质。其制作工序与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古法造纸法基本一致。从采集原材料到成品,一张竹纸的制作,需历时4个月有余。千百年来,耒阳生产的手工造纸以其产品的多样性服务于社会诸多领域,曾经为耒阳、湖湘乃至中华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耒阳人民继承的不仅是蔡伦的造纸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承弘扬了蔡伦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2014年,竹纸制作技艺(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动态文旅湖南、文明耒阳、衡阳晚报Tue Jan 09 00:00:00 GMT+08:0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