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鼓 --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沔阳渔鼓)、湖南(祁东渔鼓)、山东(沾化渔鼓)、安徽、河南(界首渔鼓)等地区的汉族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
作为一种说唱道具,《词源》对“渔鼓”的解释是“道士唱道情所用的敲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以猪羊护心薄皮,以手敲击。”此解释也寓意渔鼓艺术的源头在道教。
衡阳市祁东县是祁剧发源地,是湖南首个“中国曲艺之乡”,也被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湖南渔鼓保护传承基地”。祁东渔鼓在演唱风格和表演手法上自成流派。因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7月4日早上7:30,祁东县团县委书记肖高礼、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周明娇与实践团成员共同品尝祁东特色鱼粉。
随后,团队前往祁东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县文体广新局副局长李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办公室主任李海燕与团队进行接洽,介绍祁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
李勇表示,非遗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就是在守住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魂。
祁东县文体广新局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十分重视,建立了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五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收集整理了大量非遗资料与实物,每年举行百余场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
同时致力于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建立了两个县级、一个市级扶贫工坊,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解决扶贫就业。
会上,实践团成员就三官骨牌灯与三河村渔灯异同点等进行了提问,明确了后续调研方向。
随后,项目负责人李佩玲向在场人员展示了本团队结合当地渔鼓和渔灯元素的原创周边产品,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李勇表示这与当地非遗相关文创开发的计划不谋而合,对团队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创新意识予以高度赞扬。
-- 邹昆山 --
邹昆山,祁东渔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选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
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祁东渔鼓传承基地进行深度走访,邹昆山老师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与从艺经历,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渔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邹昆山老师还讲述了他本人对于渔鼓的系统学习及研究历程、湖南祁东渔鼓传承基地的建立过程,并现场教授在场师生渔鼓演奏基本技巧。
晚上,实践团成员前往邹昆山老师表演现场进行观看学习,感受现场表演氛围。结束后与邹昆山老师交流了观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