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传来消息,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已新鲜出炉。经地方申报、省级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初步确定了146个案例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其中,湖南有9个案例入选:
文艺演出类
张家界市桑植县:桑植民歌;
工艺美术类
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衡阳市耒阳市:坛下铜锣衡阳市常宁市:常宁版画,邵阳市隆回县:滩头年画;
文旅融合类
邵阳市隆回县:花瑶挑花,株洲市攸县:湘天华油茶文化产业园,常德市武陵区:“艺丹沅”文艺部落;
其他类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黑茶文化节。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评选中,耒阳市坛下的铜锣也赫然在列。其实作为全国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入选并不让人意外。
耒阳坛下铜锣的历史与传承
坛下铜锣的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时刘备南下入蜀,派张飞驻守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坛下乡位于耒阳城北面,古有从北往南的官马驿道和从东向西的官道在坛下老圩场交合成一个东西南北的四方通道。
每到赶圩之时,坛下圩冠盖云集,声震四野,远闻如锣声,咚咚之声不绝于耳。当地百姓由此传说,坛下是一个铜锣神,每到赶圩要响三响。
铜锣的生产有一整套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其制作的繁杂程度,可谓千锤百炼。其主要的工作过程就有几十道:
01
选料与熔坯
铜锣的原料来源主要是废旧铜料,铜含量高达99.9%,否则不能进炉。
配料主要有锡、银等稀有金属,通过一定比例,与铜材一起入炉。将铜材融化为铜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从而制成毛坯。
02
锻打成型
在完成制坯后,将制好的毛坯放到炉温900度的炉膛里烧红,然后迅速锻打。不同音量的锣钹,其不同区域的厚度也不相同。
03
剪料抛光
初步锻打后,再次放入炉中烧红,待铜锣软化后,夹出用夹剪剪边,也称剪料。
剪圆之后的坯料还要入炉烧红,夹出锤打。在连续三到五次的烧红,放到成型的模具中锤打,一面铜锣才可定型。
之后通过机动或手工转动,将铜锣置于专业机制工具上,以特制的合金刀或砂布,进行表面的抛光处理。
04
淬火强筋
对已基本成型的铜锣须淬火,已使铜锣的硬度提高。此过程非常考验工匠的眼力和经验。
淬火之后基本以冷作成型为主。通过进一步的锤打,使铜锣外形更加美观圆整。
05
一锤定音
一锤定音是整个铜锣制作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是纯手工的敲打过程,任何机械加工都无法取代。定音师须用锤子,通过敲打铜锣的不同部位,达到改变铜锣音效的目的。
锣鼓声声 如今的坛下乡依旧在生产铜锣,这个千年古老工艺正在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