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三十三期)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三十三期)
动态 · 衡阳非遗 · Thu Apr 20 00:00:00 GMT+08:00 202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545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116项、县(市)区级421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1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9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一膏修一世 悬壶济万人

——记黑膏药民间高手、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贺元甲


元甲.jpg

▲将膏药滩涂在布上,并贴上薄膜


临近花甲之年的贺元甲个子很高,性格粗犷质朴,看似典型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身怀绝技,承继已经七代传承、距今210多年历史的祖传秘方,善强用中医方法进行诊断、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用中医手段进行治疗,将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制作技艺做到了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成了黑膏药真正的民间高手。


元甲2.jpg

▲贺元甲在准备制作膏药的药材


精心护方  只为传承


据史料考证,清朝嘉庆年间,一宫庭御医为南逃,流落到现今的祁东县砖塘镇先锋村深山老林,被贺元甲的高祖贺仕斌搭救接济。为表感谢,也为邻里乡亲能解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落下的疾病痛苦,御医主动拿出深藏在宫廷中一种绝活脏腑筋骨消痛膏制作技艺传授给贺仕斌,并收其为徒。拜师后,贺仕斌每天跟随学习制作和行医,利用膏药医治好了附近不少乡亲的骨科痼疾顽症,在当地被尊称为“神医”。


元甲3.jpg

▲贺元甲向徒弟讲述炼制膏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贺仕斌得其真传后,经过自己反复思考、反复实践中摸索,汇总成方,经得师傅同意,取名为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并立下“此方每代只能单传男丁一人,秘不外传”的祖训,贺氏家族严格遵循。为保护膏药古方,第四代传人贺政位将其收撰于一本《图像牛经大全》古医书籍之中。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免遭破坏,第六代传人贺熙科(贺元甲之父)将《图像牛经大全》古医书籍用牛皮纸反复包裹好藏于“淤桶”。直至1982年3月3日药皇生日,三牲酒礼香火蜡烛叩请于祖宗灵位之前,拿出久藏的古方正式传授于第七代传人贺元甲。


元甲4.jpg

▲制作膏药的部分药材展示


每每谈到古方的流传,贺元甲悲喜交加。“上天有好生之德,祖先有拳拳之意”,虽未经九九八十一难,但其离奇经历足以令人扼腕。贺元甲自小聪明灵泛,脾气倔强。年幼时跟随父亲学医,形影不离。白天,随父上山习药、辨药、尝药、采药、记药,因懵懂挨过不少骂,吃过不少竹鞭之苦,一次尝药不当,差点丢了小命。晚上,煤油灯下孑身背诵父亲指定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药典、药经、医学文献,枯燥、乏味,犹如“老鼠看筒车”。但在父亲的竹鞭下只得强记、强背,也由此打下了深厚的传统中医基本功底。14岁后,贺元甲随父走村窜巷,行医看病,在父亲手把手传授之下,基本掌握了膏药组方及其炼制方法和行医技巧。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之后,贺元甲才知祖祖辈辈悬壶济世的艰辛和喜悦,立志必将发扬光大。为提升中医理论水平,17岁的贺元甲不远千里,孤身到泊头市卫校进行系统学习三年。2000年秋,独自在邵东县开设骨风湿专科门诊。2007年,又在祁东县开设骨风湿专科门诊,并创办源嘉民间自然疗法医药研究所。通过不断研究、探讨,实践、配伍,经验总结,反反复复的临床实践,若干多次的改良改进,2008年11月8日,贺元甲成功将黑膏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获得了国家发明创造专利。2014年1月1日,贺元甲获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高级研究员,之后多次被邀参加全国疑难病医学研究大会,获多个大奖,获得肿瘤防治中医药杰出人才、中医药骨病杰出人才等殊荣。2018年,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制作技艺先后被县、市政府公布为县级、市级非遗保护名录。2021年,为更有效保护、更多惠及百姓,贺元甲主动与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商,将项目保护单位确定为中心,祁东县源嘉民间自然疗法医药研究所为项目单位。同年底,该项目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2022年,贺元甲被确认为市级第七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良心制药  只求高效


“做药就是做良心”,这是传统中医遵循的基本道德标准和行医底线。贺元甲做到了,而且一以贯之,对制药的每个环节都用心、用情,其制作的膏药既高效、安全,又低廉、方便。


元甲5.jpg

▲熬制药油


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制作技艺主要有选材、浸泡、熬药油、祛渣、炼丹、收膏、去火毒、上贴、覆膜等工序。看似简单,其实非专业人士倾注毕生精力精心炼制,药效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元甲6.jpg

▲加速搅拌,使得黄丹挥发,去除丹毒


组方为本。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选药与众不同,不改方不更药。尽管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制作组方经贺氏世代祖传至今已有210多年并经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但贺元甲从未轻信。为验证,他翻阅了大量的传统中医古典、医经,寻访了若多的中医专家、学者和民间中医比对,走访了上万名患者,成功解决了一般药物无法达到深层病灶的医学难题,全力打造出我国风湿骨病治疗的专业品牌,被誉为“骨风湿筋骨关节之神贴”。2008年,还将组方呈送国家专利局,将产品送至相关质检部门,获得了认同,也取得了国家专利。


元甲7.jpg

▲将炼制好的膏药倒入冷水中,去除火毒燥邪


药材为基。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由重楼、竹节三七、荞麦三七、水田七、滕三七、血三七、地虱婆、干姜、艾叶、川椒、蜂窉、地龙、血余炭、百草霜等32味名贵天然动植物药材炼制而成。药材至关重要。药材市场上,鱼龙混杂,非专业人士难以肉眼辨别,贺元甲一看、二摸、三闻、四尝,即使以假乱真,也难逃其法眼,确保了原真性,即野生。众多药材往往一个市场难以采购齐,有时为了一、二味药材,贺元甲或跑遍全国大小药材市场,或爬山涉水入农户家收购。有时为了采集一些野生药材,无论严寒酷暑,贺元甲带领团队深入周边的深山老林亲自采挖。饿了,干粮充饥;累了,就地打盹。下山常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伤痕累累。


元甲8.jpg

▲将侵泡好的药材以及黑芝麻油水倒入铁锅中熬制药油


拳心济世  只赚口碑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贺元甲制作的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疗效独特。望、闻、问、切的治疗方法一个不少、一个也从未马虎。纯黑膏药贴敷治疗,不结合任何中西成药及医疗器械的协助治疗,免患者开刀、打针、吃药之苦。对患者及其家属从不夸大其词以赚取高额诊费,免雪上加霜等恐慌。当天贴敷第二天明显见效,一般疾病1至3个疗程康复痊愈,疑难顽症9至15个疗程康复痊愈,康复痊愈之后即主动劝其停药,绝不随意拖延,违背医德,肆意要价。对困难患者,有时只象征性收取一点点出诊费,或甚至分文不要。大多数患者属慕名而来,满意而归,由此也赢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一致称赞,赚足了百姓口碑。


元甲9.jpg

▲贺元甲近年来多次获得荣誉以及奖项二


如今,贺元甲将重点放在第八代的传承和制作技艺的改良上。为了更有效传承,贺元甲严格遵循祖训,将大儿子贺济民作为第八代传承人,加以重点培养。同时,不断扩大传承群体,开展传习活动,家属传承逐步向家属和师徒传承并重转变。妻子和几个儿子、儿媳业已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在家乡和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立传习所,与北京、武汉、江西、广西等中医馆结成联盟,举办培训班。积极参加省、市、县非遗宣传展示和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开展义诊义治等公益性活动。他精选优秀弟子组建团队,守正创新。


元甲10.png

▲2008年贺氏脏腑筋骨奇效消痛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目前,贺元甲正带领团队,搭乘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东风,集中精力,坚持以研发生产安全、高效的黑膏药贴产品为主,以传统中医药康养为核,以传承弘扬国粹为要,迎着新一轮朝霞,扬帆起航。


相关链接


贺氏脏腑筋骨消痛膏系黑膏药,具有很强烈的抗炎、镇痛、免疫抑制作用,与传统内服中医药有异曲同工之效。专业针对风寒湿痹或损伤后遗症所起的颈腰椎间盘突出、膨出、滑脱、变形、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坐骨神经、股骨头坏死、腰肌劳损、胸背肋痛、肩周炎、关节炎、滑膜炎、痛风、手足骨关节肿胀疼痛麻木、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老伤发损和脏腑筋骨软组织一切久治不愈的痼疾顽症,对妇科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等疑难杂症有特殊疗效。传承电话:18273455787(贺元甲)传承地址:石鼓区良益路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习所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