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文化记忆丛书》
敖山游船
敖山庙会是耒阳境内影响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活动达十次之多,以大年初二的游船最为火爆。所祀之神跨越了宗教界限,其信众遍及省内的衡阳、衡南、安仁、永兴、常宁、茶陵、郴州和广东、江西等地,参与人数多达十万之众。敖山庙会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其一,敖山庙主神的传说,是人格化的自然神。
传说一 一农民在敖河打鱼,每一网打上来的都是同一棵柴蔸,就是没鱼。于是农民对着柴蔸祈祷:“柴蔸,如果下一网是鱼,我就奉你为神,把你供起来。”奇迹真的出现了,这一网竟打上满满一网鱼,于是农民高兴地将柴蔸拿回家供起来,农民从此发家。后来他专门为柴蔸建庙宇,这就是唐代耒阳的“木居士庙”,乃敖山庙前身。有唐代诗人韩愈于贞元末年(805)赴江陵任曹参军,过耒阳时留《题木居士二首》诗为证。其一:“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其二:“为神讵此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朽蠹不堪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由此推断敖山神乃一木居士。
传说二 古时候,在敖河汇入耒水的三角区时常发大水将大陂市一带的土地淹没,遇到天旱又造成河水干涸,田地颗粒无收,年年灾情不断。而据说给这里带来灾难的是一种叫“骜”的怪物,据清光绪《耒阳县志》载:“敖山,古称鳌山,又叫骜山,山形秀耸,特出不群,有桀骜之云。昔有骜翔于上,故名。骜白口赤,不祥鸟也。”由此推断敖山神乃一恶鸟。
据说敖山一带的船工为祈求平安,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开张发船之前,会在险情频发的两河汇流地段焚烧纸船祭拜骜神,以求平安。后来当地各村纷纷在这一天抬着纸船到河边焚烧以“收瘟降毒、祈祷平安”,骜神化身成为敖王神。农历正月初二的游船活动就是这样兴起来的。据当地村民说,这里一块残存的古石碑上书有“雍正二年”的字样,由此推断敖山庙会至少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其二,庙会活动的举办,是由民间来组织实施的。
庙会活动的策划和承办方为“三堂”。所谓三堂,是敖山峒的一个地理概念。敖山古称“金谷里”,以敖山为中心,按敖河流向,上游是“金谷里上甲堡”,又称“上堂”;中游是“金谷里中甲堡”,又称“中堂”;下游是“金谷里下甲堡”,又称“下堂”。三堂共有二十三船头,这三堂每年轮流当船头,全权主持庙会活动。
最初庙会的所有开销,由当年做东的船头向本堂村民摊派,庙会的香火钱,作为收入归本堂所有,信众具名用途的善款则会作为修缮费用列入公账共同管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定期举行“三堂”中的当届船头与下届船头的主持权交接仪式。
后来此庙引入其他宗教活动,庙会日益增多。如四月初八释迦牟尼生辰这天,仅组织拜“万佛忏”七至十天。现在此庙一年有十次庙会。但只有正月初二的庙会有游船,仍是庙会中最为隆重热闹的。信众除上香外,还可赶庙会、看戏、购物等。
其三,庙会的仪式和活动,具有民间游艺特征。
正月初二的游船活动,主体是当地六个村,即沿袭旧制上、中、下三堂二十三船头,每堂准备纸扎巨型船一艘,纸船的制作非常精美,体现了耒阳民间手工纸扎艺术的最高成就。全船长5米、高1.8米、宽0.8米,以楠竹篾片做骨架,船体是用彩纸糊扎飞檐画阁的官仓,船头上插上“收瘟摄毒”大旗,船首和船尾分别是水手和掌舵婆,水手可在船甲板前后移动,每个人物的造型皆栩栩如生。
祭典的第一个仪程是“神船开光”。正月初二子时一过,三堂便将船抬入敖山庙正厅。未时,师公施法对游船开光(俗称“开河”),三声炮响,堂内众“船头”随主祀人口令行三跪九拜大礼,此时早到的上千信众也会在庙前随令跪拜,场面相当壮观。
第二个仪程是“游船启程”。随着主祀人施令,鼓乐喧天、礼炮齐鸣,之后吹响牛角号令出发。三船分成三路,分别沿三堂二十三船头指定路线到各船头所在村巡游。参加游船的,前有旌旗高擎,号角、铜锣开道,后铁、鼓乐、笙箫、龙灯、狮子、高跷、腰鼓、灯笼、绣球、花亭、妆“故事”(指化妆戏剧人物)、抬“扛花”(旧时装三牲酒礼的用具)以及彩旗、明镜等仪仗(游船活动中所有道具、用品、仪仗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灯要分龙灯、凤灯,灯笼多少盏,旗子多少面等)。游船每到一村,船队鞭炮、号角、铁铳齐鸣,响彻云霄,浩浩荡荡。各村早在村口摆好香案,备足鞭炮,船一进村,村中长老烧纸钱、焚香、放炮迎接,之后将船请进正厅摆好,在祖堂前行迎接大礼,师公亦“施法”为该村驱瘟祈福,把瘟疫垃圾“装”进船中,让船把它带到东洋大海里去。与此同时,禾坪上龙灯、狮子纷纷起舞,“妆故事”者进行艺术表演。就这样,每村都得游遍。
第三个仪程是“焚船消灾”。大约申时,各路巡游完毕,将船送往敖河沙洲的指定地点。那里早就将拆散的纸钱、线香堆放成山,抬船的船夫把游船置于纸钱堆上。师公主持仪式,焚香施法朗诵祝词,然后点燃纸船送走瘟神。待纸船烧完后,大家各自回家,游船活动全部结束。而此时庙前的庙戏、庙会还在继续进行,一直会持续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