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四期)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四期)
动态 · 衡阳非遗 · Wed Jun 29 00:00:00 GMT+08:00 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2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生命不息  剪纸不止

一一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衡阳市非遗传承终身贡献奖得主

 刘伟南




刘伟南先生1935年出生在湖南省衡东县大桥镇将军山村一个农民家庭,会武术、气功、打山歌,是著名皮影艺人,还是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员、衡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0年,获“湖南省剪纸艺术家”殊荣;2010年5月,被认定为大桥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7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省剪纸研究会授予刘伟南先生等六位八十高龄的老艺术家“湖湘剪纸卓越贡献奖”。


刘伟南.jpg


刘伟南先生出生于剪纸世家、书香门第,其曾祖母谢安人在1895年曾被时任湖南学政江标授匾一一“令女比烈”。


刘伟南先生部分作品









刘伟南先生天资聪颖,悟性极高,8岁开始随母学习民间剪纸,为当地婚丧寿庆等民俗服务,深受群众喜爱。他不但精通传统剪纸,且能娴熟地驾驭、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服务不同的对象。在剪纸题材、形式上,他不断创新,擅长运用系列剪纸形式将事物刻画得淋漓尽致。


刘伟南6.jpg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伟南先生受聘到大桥乡中、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育了了一大批剪纸新苗。历年来,他带出徒弟多人,其中部分成为省剪纸研究会会员。


刘伟南先生从艺70多年,倾注心血,执着追求,如痴如醉,作为“大桥剪纸”的领军人,为创建级“剪纸艺术之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历年创作剪纸上千件,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大赛获奖作品近百件,举办个人剪纸展览4次。省、市电视台曾为他拍摄专题片,在湖南省剪纸界颇具影响力、代表性。


刘伟南7.jpg


刘伟南先生是湖南省级非遗项目衡东“大桥剪纸”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剪纸中融入书法、戏曲等多种元素,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大大丰富了“大桥剪纸”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


多年来,刘伟南先一直保持古朴的技法,将剪纸和刻纸相结合,刀剪并用。在古朴的技法中创意却很时尚,不仅剪传统窗花,更多的是用剪纸记录民风民俗、美人美景。


刘伟南9.png


作为一位将剪纸艺术当做毕生追求的老艺术家,刘伟南先生在剪纸时,根据各种器物的长短、大小、形态,随物而剪,不论是方形、菱形、圆形、扇形或是不规则形,均可一气呵成。在构图上,更是千变万化。一件器物,一种花样,一幅剪纸,满溢着刘老先生对作品和剪纸艺术的热爱。


大桥剪纸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刘伟南先生创作的《衝州八景》和《潇湘八景》两个系列,将家乡的风光,借剪纸艺术的形式再现于尺幅之中,技法虽传统,但题材和形式却是新颖的,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人启迪。


作品《潇湘八景》和《衡州八景》等被人们誉为剪纸艺术中的上乘之作。


刘伟南10.jpg


刘伟南先生把技艺传授给了徒弟们,希望剪纸艺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未来得到传承和延续。他和同为传承的人女儿刘咏将剪纸带进现代课堂,把剪纸教授给孩子们,让剪纸一直传承下去。


刘老先生的字画剪纸技法也娴熟老道,纸艺直观简练,线条劲健爽利。不仅刀法稳、准、巧,造型刚柔并济,构图更是丰富饱满,形象也极富韵律感。


刘伟南老先生说:“一个人要活得有高度和深度,那必须得努力呀,剪纸刚好是我的拿手戏。”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