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1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9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缘与愿
——记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刘晓安
缘,即缘分,是一种情结;愿,即愿望,是一种情愫。有缘无愿,如同有缘无分;无缘有愿,如同一厢情愿;有缘有愿,才是干事成事的关键。这大概说的就是衡南七巧龙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晓安。
每每看到七巧龙走山间、过田垄,正月里来闹新春,40年前的情景便会浮现在她的眼前,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40年来,只因相逢,她与七巧龙便再也难以分开。风风雨雨,烈日寒冬,她都坚持与七巧龙并肩前行。
七巧龙越舞越眩丽、越舞越风光;而她,尽管青春不再,但悸动的心依然如故,只想看着它舞上云端,引领风骚,越发传奇、风光,岁月才算没有磋砣。
1982年春天,在一个淅淅沥沥下着雨的早晨,刘晓安背着书包撑着雨伞,艰难地走过一道道泥泞湿滑的田埂,来到江口镇九龙乡延寿村。迎接她的是江口镇文化辅导员廖彩玲,两人见面来不及寒暄便直奔正题。
“刘老师,这样的天气把您请出来实在抱歉,我们想请您指点指点七巧龙舞。”廖彩玲不好意思地说道。
“工作不分环境,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高兴还来不赢呢。”刘晓安如是说。
当时,刘晓安正参与衡南县民间舞蹈集成、挖掘和整理工作。她走遍了衡南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在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土地上,接触认识到很多留存完好的传统民间艺术,可以说她正处在一个艺术的亢奋期。
也许是因为年轻,刘晓安对文化艺术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向往。江口镇九龙乡延寿村的上王家和下王家有一条“龙”,和别的村子的“龙”极不同,连叫法也奇奇怪怪——叫什么“狗婆蛇龙”。知晓后,她按捺不住想一睹为快。但奇怪的是,当她走进延寿村与村里的老人们说起时,竟没有人愿意搭理她。尽管一旁的廖彩玲是江口人,向当地人说刘晓安如何的好,可大家偏冷若冰霜不理不睬,好像刘晓安是“不速之客”。
刘晓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问及究竟,半晌后廖彩玲才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怕我们偷学舞龙技艺,他们湾里的人特别看重‘狗婆蛇龙’,不是本湾的人是不能学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没办法,她马上返回县里,向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领导听后很重视,立即派出了熟悉延寿村的干部与她们一道再次走进延寿村,白天到田间帮村民耕作,晚上与村民讲政策、讲意义、讲作用。真诚所致,金石为开。刘晓安与干部们六顾延寿村,最终,乡亲们被她们的执着打动,慢慢接受并毫无保留道出了一切。
刘晓安带着当时仅几个月大的儿子住进了延寿村,在村支书廖仁凯的安排下,向廖仁正、廖仁加几个老艺人学习七巧龙舞技艺。老艺人们多年没舞,没有道具,记忆也模糊,便用绳子绑着七根筷子作道具,边回忆边讲述边示范。刘晓安一边观摩一边详细记录,几个月后,她终于把七巧龙舞的套路基本挖掘出来了。
刘晓安对舞龙十分熟悉,只是“狗蛇婆龙”与传统舞龙大有不同。在完成前期的收集和整理并绘出龙舞动作的整套图谱后,1983年春节,刘晓安萌生了要恢复“狗蛇婆龙舞”的想法,与廖支书不谋而合。
村民很快聚到一起。为了让动作更加完美,刘晓安邀请国家、省、市多位专家前来延寿村,手把手指导村民们一些具舞蹈性的动作。动作的编排、阵势的摆布,结合村民们对“狗蛇婆龙”的记忆,全都经专家们一再推敲,一点一点舞了出来。
第一次合演非常成功,此后,一浪高过一浪。七巧龙舞在全省引起轰动,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观众们无不拍手叫绝。从那时起,刘晓安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深深爱上了七巧龙舞。
1987年春节,衡阳市举办衡阳之春第一届龙舞大会,延寿村民众热情高涨,齐呼“要参赛”。尽管村民们自愿不计报酬,但接送村民的交通工具从何而来?为解决这一难题,刘晓安几经奔波多方努力,从衡阳市军分区借了一辆解放牌军车,把演出的队伍送到了市里。乡亲们精彩绝伦的演出,在技巧、动作、编排上都无可挑剔,获得了满堂彩,并夺得特等奖。第二年,北京举办旅游文化艺术节,慕名特邀七巧龙参赛,可交通问题实在无法解决,只好忍痛拒绝。而这,也成了刘晓安一生之痛。
为了宣传推广七巧龙,让七巧龙舞得更高更远,1994年,衡阳市组织龙队参加福建全国舞龙邀请赛,市委宣传部安排刘晓安当教练。刘晓安把七巧龙的龙盘花、龙腾云、龙穿尾动作编进了比赛自选套路,结果不负众望,取得了第三名。
1995年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舞龙锦标赛,刘晓安又将七巧龙的龙媵云、单龙下海等套路编进了比赛自选套路中,获得了银奖。通过比赛,七巧龙舞的自选套路受到了组委会和广大参赛队员及观众的认可和高度赞扬,单龙下海动作还被组委会引荐为全国比赛规定套路,并被命名为“龙脱衣”动作。
1989年,衡阳市举办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演出,刘晓安将七巧龙与湘衡盐矿选送的舞蹈《我和我的祖国》巧妙结合,与宋祖英同台演出。
1992年,衡阳市举办南岳庙会暨经济贸易洽谈会,刘晓安设计了8条七巧龙参加龙飞凤舞。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会议的同志们都大开眼界,并为衡阳地区优秀的传统艺术深深折服。
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七巧龙的传承工作遇到困难,刘晓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于是,刘晓安找到有关领导汇报,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同,并将衡南彭飞文化武术学校作为七巧龙传承最佳基地,扎根发芽。自此,为了传承,刘晓安在学校开启常住模式,七巧龙的传承再无间断。
有一次刘晓安在学校排练七巧龙,由于条件差、天气热,宿舍没有电风扇,晚上热得无法入睡,她就用冷水洒在席子上降温,热了再洒,反反复复。
就这样,刘晓安一直坚持、坚守。七巧龙在彭飞文化武术学校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动作“四龙呈祥”也诞生于此。因为学生是一群练过武术的孩子,这让七巧龙在舞动时更加虎虎生威,表演观赏性大大增加。
2003年,武校的七巧龙队员们参加衡阳市映武黄花杯比赛获得最佳编排奖和表演一等奖。
2010年,队员们代表湖南省应邀参加奉化国际舞龙邀请赛获得金奖,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作为本土艺人,刘晓安从不懈怠,全身心投入七巧龙舞的保护与传承。如她所言:“我将七巧龙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衡阳武警部队、县里的中学邀请她去传授七巧龙技术,她从不讲价钱、计报酬,每到一处,都深受学员们的喜爱,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
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守正创新,四十年缘与愿的融合,刘晓安做到了,而且将七巧龙舞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未来,七巧龙定将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