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五期)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五期)
动态 · 衡阳非遗 · Tue Feb 22 00:00:00 GMT+08:00 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一根丝弦弹春秋

——记衡阳丝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江春燕


一种宫廷雅乐的遗韵,一点民间歌舞的妖娆,一丝乡间小调的活泼,一曲古老祁剧的声腔……这就是源于明清,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衡阳丝弦,在衡阳的乡野村落、城镇街巷悠悠然,弹唱了200年。弹到今日,又为一个叫江春燕的奇女子弹唱在湘江两岸,回味在民间。


江春燕演唱衡阳丝弦《深爱你的人》


祁东妹子江春燕生得水灵,长得清秀,歌也唱得动听。或许是祁东的祁腔祁调滋养了她,本来嗓子就好的江春燕,1981年,年仅12岁的她考入了祁东县祁剧青训班,开始了艺术生涯。她唱得好,有能耐,于2000年被调入原衡阳市祁剧团。2008年12月,又调入原衡阳市歌舞剧团,担任副团长、团长。2012年,国有文艺院团转企,她担任衡阳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20年1月,江春燕在湖南经视《小洋人》栏目录制《老雁城的味》


看看今天的成就,想想当年的艰辛,江春燕生出几分感概:不吃三分苦,难得两分甜。


为了把戏唱好,初入祁剧团的江春燕每天都比别人起得早。为了不打扰师兄师姐们休息,她便一个人跑到山上,望着山下蜿蜒的祁江水,“啊喔啊喔”地练嗓子。山上的露水重,常打湿她的衣裳,彻骨的寒冷让她瑟瑟发抖。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她日复一日的晨练。


一直醉心于艺术的江春燕,怀揣着登上大舞台的期盼,年复一年,不断向前奔跑。苍天不负苦心人,有祁山祁水的滋养,她喉嗓清亮、音域宽阔,尤在丝弦的演唱上,更显出众。


江春燕4.jpg

2020年10月,江春燕在衡阳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表演衡阳丝弦说唱《老雁城的味道》


1987年,正当豆蒄年华的江春燕,以一曲衡阳丝弦《鸳鸯席》献演全国曲艺大赛湖南分赛区,夺得三等奖,而为世人所知。当时《衡阳日报》报道:“文化部曲艺专家看了江春燕同志的《鸳鸯席》后,紧握着她的手说‘希望衡阳的曲艺艺术事业,像春燕展翅腾飞。’”


江春燕5.jpg

江春燕演唱衡阳丝弦《衡山神韵》


江春燕果然像春燕一样展翅腾飞了,她接二连三地在湖南省“湘曲”大奖赛上获创作二等奖、编曲二等奖,代表作品有《鸳鸯席》和《桃花曲》。1981年,她参加湖南省汇演,以衡阳丝弦《上新楼》斩获三等奖。1987年,她凭着衡阳丝弦《状元桥》,再获湖南省“湘曲”大奖赛创作二等奖、编曲二等奖。随后,她又以衡阳丝弦《白雪吟》《听钟》《心碑》《黄花坡上》等,多次参加衡阳春晚及各种省市艺术交流。


江春燕6.jpg

2020年11月,江春燕参加2020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带来非遗表演衡阳丝弦


一朝成名天下知。享受着成功喜悦的江春燕,并没有忘记衡阳丝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为使老祖宗留下的衡阳丝弦艺术不失传,2013年,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江春燕带着一行人在师傅尹辉那里,从一本一本资料中查找衡阳丝弦的点点滴滴。听说祁东县双桥镇一带,有几位老艺人早年还在说唱衡阳丝弦,她便火急火燎地赶到双桥镇,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走访,一位艺人一位艺人访谈,从而挖掘和整理了流传在民间最为宝贵的衡阳丝弦第一手资料。


江春燕7.jpg

江春燕与师傅尹辉研究传统曲目


祁东县双桥镇金盆村、白地市镇花竹村等一带,曾是演唱宫廷戏曲(昆曲)和曲艺(丝弦)最盛行的地区,以衡阳山歌、花鼓灯、采茶灯、马灯、龙灯、唱调、诗行唱为主。江春燕走访得知,当年红红火火的衡阳丝弦表演早已经中断了几十年,很多老艺人已经不在了。


在挨家挨户地拜访下,终于找到了三位老艺人。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老艺人的记忆里虽然还保存着衡阳丝弦的模样,可他们中最年轻的已经六十多岁,另外两位都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唱不动也演不动了,只能通过口述衡阳丝弦当年的盛况。要想让衡阳丝弦重新面世,困难重重。


江春燕8.jpg

江春燕向老艺人邹太山学习挖掘丝弦曲目


江春燕9.jpg

江春燕向老艺人彭满秀学习挖掘丝弦曲目


为了不让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流失,江春燕当即决定,自己要亲自向老艺人邹太山、彭满秀(两位均已90多岁)、彭永生(60多岁)拜师学艺。


她自费买了一个“小蜜蜂”,插上U盘,吃住在农户家,每天白天缠着老艺人口述录音,晚上十点到凌晨两三点的时间,则跟着录音学习。就这样,她边听、边整理、边记录。


江春燕10.jpg

江春燕向老艺人彭永生学习挖掘丝弦曲目


“这个时候是最能嚼出衡阳丝弦韵味的。”江春燕连吃饭时也不忘放声几嗓子,有时在家练唱,忘记了关窗子,惹得邻居们都以为是哪来的神经病。那时她上班路上、回家途中都是边走边唱,耳朵里也塞着耳机,她反复听着每一段曲子,有时一不留神哼出声来,引得周围人都用怪异的眼光看着她。


在几位老艺人的心传口授下,江春燕的衡阳丝弦早已超脱,更具清亮、厚重、张扬、飞跃了。也是在她的苦心钻研下,成功把衡阳丝弦老曲牌《玉石圈》《一疋绸》《四季花儿开》《鸳鸯席》《摘黄花》等重新复排演,在湖南曲艺界再次一鸣惊人。


为了保住衡阳丝弦这个曲种,江春燕一直耐心宣传并为之不懈努力。她利用市歌舞剧团现有资源,整合成立了衡阳丝弦艺术团。她把精力转移到了指导青年演员身上,只要有时间,每天都要对青年演员进行包括声乐、形体、乐器(如月琴、二胡等)的培训。


江春燕11.jpg

江春燕言传身教


为了更快、更好地让衡阳丝弦艺术团的演员们走向舞台,江春燕反复向老艺人们请教,组织演员排练,自己既当师傅言传身教,又当学徒不断学习。年青演员们从陌生到感动,再到自觉积极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一个个终有小成,将衡阳丝弦的清亮之音唱响在衡阳的大街小巷。


当一支全新的衡阳丝弦演唱队伍出现在衡阳人民眼前时,大家除了眼前一亮外,更多是惊诧、是欢喜。在今天这个传统艺术快速走向濒危的时代,还有这样一支极其青春活力的队伍来表演衡阳丝弦,着实不简单也不容易。


苦尽甘来实不易。回望过去,江春燕真心觉得自己是一只“燕子”,从南到北飞,从北往南飞,抖动的翅膀下,呢喃之音又有几人能懂?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衡阳丝弦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衡阳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主席,一个从艺41年、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曾多次获得大奖的艺术从业者,连续十年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艺术坚守者,江春燕心中的执念和梦想在一步一步蝶变。


传承丝弦之余,不忘歌舞。2018年,江春燕一咬牙,决定以一团之力,创作、排练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田垄之上》。在剧中,她不但是策划者、推动者、执行者,更是参演者。虽为风中之蒿,却也能飘絮扬花。此剧成功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后在湖南省第六届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中又获田汉剧目大奖。江春燕在剧中饰演陆秋萍一角,也获得了田汉表演奖。


纵有太多成功,那也是昨日之花。现在的江春燕一心只想着要如何把衡阳丝弦传承下去。爱徒曾小媛、邹冬梅、江琪、江青青、陈芳滨等,作为衡阳丝弦的后起之人,也大都开始走向前台。看到衡阳丝弦后继有人,她为之泪奔,也为之兴奋。正如她所说“我为丝弦唱一生,丝弦为我弹春燕。衡阳丝弦,前路迢迢,我辈自当奋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