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七期)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七期)
动态 · 衡阳非遗 · Wed Mar 02 00:00:00 GMT+08:00 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为山歌而活

——记岳北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肖金寿


弹指一挥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肖金寿演唱的山歌已飘过60年的沧海岁月,洗涤无数人的灵魂。
2021年,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岳北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肖金寿接过沉甸甸的“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终身贡献奖”奖牌时,泪流满面,感慨万千。


肖金寿.jpg

▲肖金寿


60年的悠悠岁月,伴着唱不完的山歌,仿佛就在昨天。肖金寿一路踉跄走来,有泪水,更有欢声笑语。苦涩的泪水,磨砺自己成长,欢声笑语陪伴着山里娃子一天天长大。


1955年,年仅十六岁的肖金寿从衡山县南华女中毕业,因山歌唱得特别好,被特招进了衡山县花鼓戏剧团,跟师父筱艳金主攻青衣。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肖金寿的戏曲基本功不断扎实,唱山歌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丝弦、小调都能信手拈来,互融互鉴互长,很快便在剧团崭露头角。后来,她被保送到湖南省艺术学校深造,两年的专业系统学习,让她学会了编、导、演多种技能。


1957年,肖金寿学成回到剧团后,已是衡山县花鼓戏剧团的骨干演员,在古装戏《双采莲》和现代戏《做生》中大放异彩,连续两年获湖南省戏剧汇演金奖。


肖金寿本以为自己会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异彩,从没想到会一辈子钟情于岳北山歌,并因此为世人所知。


天下独秀的衡山灵气,赋予了她特殊的山歌演唱资质。“山歌需要我,我为山歌而生。”童年的耳濡目染和长大后当地山歌名师的指点,坚定了她的信心,百灵鸟开始在大山深处引吭高歌。


名师谢立华的山歌唱得好,在衡山后山一带可谓人人皆知。有一天,肖金寿随剧团到谢立华驻地山村演出,演出刚结束,不知道是谁起哄说:“你们剧团的人戏唱得好,但山歌不一定有我们山里人唱得好。”剧团的人不服气,当即决定来一场对山歌。


在当时的衡山后山,对山歌是常有的事,双方各推一位歌手,相互对唱,或分别唱上下半截,与电影《刘三姐》的对山歌有点类似。


对方人马出场,谢立华拱手向前,剧团这边当仁不让,肖金寿挺身而出。


好戏开锣!肖金寿信心满满,原本以为自己打小就唱山歌,又受过科班培养,与一个山野歌手对歌,打胜仗应当不在话下。谁知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肖金寿很快便落了下风。无论是唱腔、唱词、唱调,她都有所不及。


肖金寿很是惭愧,牛劲立马上来,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他。欲打败,必先提升技艺。肖金寿二话不说,单膝跪地,欲拜谢立华为师。此正合谢立华心意,一直以来,他都在寻找一颗好苗子接过他的唱技,将山歌发扬光大。


学戏的靓妹甘拜山娃为师,此事成为岳北山歌史册上的一段佳话。


肖金寿原以为自己只要认真唱,就一定能唱出“味”来。谢立华不以为然,严肃指出她的不足:高音不够、音域不宽、唱得不响亮。从这一山要唱到那一山,那还远远不行。


山歌山歌,是要到山上去唱的。没办法,肖金寿只有听从师命,一天天没亮便被师父叫起床,师傅在前,她紧跟其后,一路跑上山。


衡山72峰,看似独秀,却峰峰很高很陡,后山山峰也不例外,等上到山头,她早已气喘吁吁,哪还有气力歌唱?可谢立华却能,而且引吭高歌。那充足的气力鼓荡出的声音,一下子便向着四处的山谷高岭飞去,那些还在树林里栖息的鸟儿们,纷纷振动着翅膀,顺应着谢立华的节拍,时高时低盘旋着。肖金寿震惊了,也心悦诚服了。


从此,她再没有一丝高傲,只有了对岳北山歌和师傅的虔诚、崇拜之心,每天跟着师父谢立华一清早跑到山上练习嗓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等到一天她站到了舞台上,再开口唱岳北山歌时,一出声便将全场的观众震撼住了。


这是哪来的空谷之音、天籁之响?


一天,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原所长杨萌浊教授来到衡山采集民间音乐,乍一听到肖金寿的岳北山歌,便被其深深吸引。为此,他专门抽出时间,将肖金寿所唱的岳北山歌,一曲曲全都录制了下来,带到了北京。这也为他后来研究湖南宗教音乐提供了范本和第一手资料,为其成为中国宗教音乐的研究先驱奠定了基础。


肖金寿的山歌高亢悠扬,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其高音假唱堪称拿手好戏。虽说为唱好山歌她流过不少汗与泪,但60余年的坚守,她从不言悔。


▲2009年,肖金寿参加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演唱岳北山歌


2009年10月,她唱到了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岳北山歌荣获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


肖金寿2.jpg

▲2010年,肖金寿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


2010年5月,又唱到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的大舞台上,捧回了群文类最高奖——群星奖。2010年11月,参加湖南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再次荣获“金穗奖”。岁月不饶人,虽然肖金寿无法登台了,但可专心培养接班人。为了传承和发展好岳北山歌,不顾年事已高,她铆足了劲,致力培养年轻一代。



▲肖金寿和培训的6名“小歌手”

从2017年开始,肖金寿与弟子们在衡山县实验中学给孩子们开展山歌教学和指导,县实验中学成立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岳北山歌演唱团,并被评为第一批岳北山歌市级传承基地。2020年,肖金寿在金亚映画艺培中心又培训了6名年龄在6至10岁间的“小歌手”。


肖金寿5.jpg

▲肖金寿和徒弟易秒英、刘一祯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易秒英、刘一祯等徒弟走出衡山,走向北京,成为了当代中国知名的年轻歌唱演员、岳北山歌的后起之秀。易秒英演唱的具有衡山民歌风味、展示衡山美景的《家乡在这里》,曾在衡山的大山深处取景录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连续播放。爱徒黄赛昭、廖丽君都已是岳北山歌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肖金寿6.jpg

▲肖金寿与学生合影


作为传承人,肖金寿和众徒弟将岳北山歌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道是:“一曲山歌唱不尽,余音绕梁传佳音”。


相关阅读

岳北山歌起源大约为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是衡山境内现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衡山岳北及周边地区。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