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芳华随戏韵升华
——记衡州花鼓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李红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生旦净末丑,无非你我他。
小时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各种庙会和节庆活动,搭台唱戏,热闹非凡,李红虽然听不懂,但能融入其中,学唱两句,还真像模像样,活脱脱是个小戏迷。尤其是衡州花鼓戏,每逢有演出,便吵着闹着要父母带她去看,挤到前台,溜进化妆间,这看看那摸摸,幼小的心灵埋下了花鼓戏的种子。
▲古装戏《喜盈门》、现代戏《父亲》合集
李红12岁那年,听说衡山县花鼓剧团招生,便要父母送她去衡阳市戏曲学校花鼓班。考试当天,面试考官们仔仔细细考量着她,她落落大方的表演及清脆甜美的唱腔也远远的超乎考官们的想象,于是通过层层的严格面试,她进入了学校,坚定地走向戏曲这条道路。
学校专业课教师相当严格。早课压腿、下腰、虎跳、旋子……练功的痛苦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有时为咬准一个字的发音,往往得重复练习几百上千遍。
▲在《父亲》中饰李四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红没有放弃,儿时练就的扎实童子功,为她以后在舞台上精彩的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毕业后,李红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衡阳市花鼓戏剧团(现今的衡阳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师从衡州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小兰老师,跟随衡州花鼓戏名老艺人周恩兰、谢若梅、刘冠群、肖百芳等,系统地继承了花鼓戏老前辈的表演艺术精华,熟悉和掌握了衡州花鼓戏唱、做、念、表的表演形式和技巧,逐渐成为衡州花鼓戏的知名旦角。
▲在《喜盈门》中饰王媒婆
李红是戏曲演员,更是一个戏痴。看到好的角色,便要去表演一番,不断尝试,不断挑战自我。2009年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上,她在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编花鼓戏《喜盈门》中饰演王媒婆。一直以花旦形象出现在戏曲中的李红,决定尝试演饰彩旦媒婆这一挑战性的角色。
这是一个插科打诨的角色,以趣味和逗乐为主要表演方式。要演好这样一个角色,没有三两下功夫肯定是不行的。戏里面一向有“逗人哭易,逗人笑难”之说。为把媒婆这样一个角色演活,李红冥思苦想,靠纯粹的说唱或是卖傻都不是好办法,要把人带入角色,引人入胜就一定要有很深厚的表演功底在里面。
▲参演《真情花开》
为此,她翻看各种戏曲的碟片,上省里找老师请教,又借鉴了高甲戏、皮影戏,找到了不少的灵感。再加以自己的特点与构思,使媒婆这一角色扮演的活灵活现、十分传神。让观众在出其不意中,有一种豁然而至的快乐。
在这场戏的二人对戏中话筒出现了10分钟的故障,无法发声。李红凭借多年的演出演出经验及精湛的演出技巧挽救了这次设备上的失误,得到了省内专家一致的认可与好评。
▲演艺惠民活动进入戒毒所(全团)
春播一粒种,秋收万仓粮。李红从艺三十多年了,先后在100多台大小花鼓戏剧目中担任了主要和重要角色,在历年参加省、市汇演中多次荣获大奖。
1996年在衡阳市新剧目巡回观摩评比中荣获的“表演奖”;
2000年参加湖南省第三届新剧﹙节﹚目汇演《假如今生再来》饰朵儿荣获“配演奖”;
2003年湖南首届艺术节《家园泪》饰哈妹荣获“配演奖”;
2004年参加湖南省第四届“三湘群星奖”戏曲小品决赛,主演现代花鼓轻喜剧《筑巢引凤》饰北方嫂,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演员银奖;
2009年该剧参加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荣获“田汉表演奖”;
2010年全市青年演员折子戏大赛中荣获“优秀育花奖”;
2011年参加衡阳市创作剧目汇演中,由她与师傅杨小兰共同执导的《父亲》还荣获“优秀导演奖”;
2017年获得湖南省文旅系统“先进个人奖”;
2020年获得“湖南省文化旅游标兵”称号;
2021年获衡阳市首届“专家人才”称号;
2021年衡阳市青年演员大奖赛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2014年非遗日展演
现今,作为衡阳衡州花鼓戏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除了带好班子、当好演员之外,李红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使国家级保护项目衡州花鼓戏根植衡阳沃土、薪火相传。
▲主持2013年衡州花鼓戏招生
尤其自2012年院团体制改革完成转企以来,由于取消了事业性质,人才后续保障政策担忧,一些年轻优秀演员被挖走,留存人员思想动荡。为稳住人心,李红从思想工作入手,亲自一个一个与他们交心谈心,并请老艺人面对面讲述奋斗史、情感史。在李红的多方努力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得到了暂时的稳定,并从各个县级院团聘用了个别年轻优秀演员。
▲指导学生妆面
▲为学生指导形体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衡州花鼓戏的传承发展,李红呕心沥血,将自己毕生演技毫无保留传授给年轻演员。手把手地教,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抠细节,有时一排戏就是一整天。在生病住院期间,她也不放弃教学,通过视频讲解、指点学生。学生们不负众望,在各类比赛中得到了优异的成绩。
▲指导排练剧目
严师出高徒,“慈母”出“孝子”。在她的悉心传授下,公司青年演员朱郭、敖贤美、王玉娇、林穆兰等有10余人脱颖而出,先后参加省、市级汇演中分别荣获“表演奖”、“优秀表演奖”、“田汉表演奖”等奖项,其中敖贤美、王玉娇、朱郭、胡西北等四人被评为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一路走来,心酸自不待言,但更多的是梦想逐步实现的喜悦。从当年的小戏迷到现在的国家一级演员、衡州花鼓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跌宕起伏,成就了李红艺术人生。
衡州花鼓戏是明末清初湘南地区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是湖南花鼓戏中一支重要的分支流派,以衡州地方方言为舞台语,极具生活气息,声腔以“唢呐牌子”和“川子调”为主,唱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戏曲语言的共同特点,演唱除了讲究字正腔圆的审美原则外,还讲究以字行腔的演唱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