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生命不息 传承不止
——记衡阳湘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谭东波
2021年6月3日10时19分,在南岳祝融剧场,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南省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启动式现场主持台上,80多岁的谭东波用颤抖的双手接过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终身贡献奖”这块沉甸甸的奖牌。
他会心一笑,庄重而又充满自信,久病后抑制不住久违的喜悦,人生和事业再次涅槃,往事如过电影,一幕幕呈现……
▲获衡阳市非遗传承人“终身成就奖”
1962年,谭东波从衡阳市文艺学校一毕便进入衡阳市湘剧团,主攻音乐。
到了20世纪70年代,样板戏大行其道,年纪轻轻的谭东波担纲《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再创作。
由京剧的音乐改为湘剧的音乐,对谭东波来讲可谓是赶鸭子上架,头一回。可他并不畏难,反复琢磨《红色娘子军》,找到与湘剧音乐可以契合的地方。
因为是第一次,很多东西都要不断尝试。那时是吃食堂饭,因为心思全在音乐改编上,以至于常常错过饭点。他不得不饿着肚子,继续工作,实在饿得不行,就跑到楼下买个发饼充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当湘剧版的《红色娘子军》在衡阳大礼堂隆重上演时,堂内座无虚席。高亢激昂的音乐,令全场不时爆发出热烈鼓掌,谭东波发自内心地笑了。
▲衡阳市第六个全国“文化遗产日”和徒弟同台演奏
后来,谭东波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完成了《贺龙军长》(弹腔)、《胡迪闹钗》(高腔)的音乐改编,并都在衡阳市戏曲汇演中获优秀作曲奖,《贺府斩曹》音乐设计还获得了湖南省演出二等奖。1968年到1980年,连续13年,他被评为衡阳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79年,被湖南省文化厅评为“先进个人”,《衡阳日报》曾因此对他作了专门报道。
1993年,衡阳调集全市力量,排演祁剧新编大型历史剧《甲申祭》。在衡阳戏曲音乐里耕耘多年的谭东波,受命担任主胡。
为了突出该剧的祁剧特色,谭东波再一次陷入工作的焦灼之中。尽管自己懂得各种戏曲二胡在其中的应用知识和技能,但他从不自以为是。
▲担任主胡(高胡)演奏
他不顾同事和家人的反对,将自己关起来,斗大的地方,一把二胡、一张板凳、一摞祁剧音乐曲谱,湘剧配乐拉一遍,祁剧配乐拉一遍,反反复复,比较、琢磨,终于悟出了各自的精髓和其中的变化,并爽快答应担纲祁剧《甲申祭》主胡的演奏。
汇演现场,谭东波的主胡令人荡气回肠,叫好声不绝,《甲申祭》也因此折取1项大奖、11项单项奖,他捧着奖牌证书,像小孩一样开怀大笑。
后祁剧《甲申祭》录制成电视连续剧,剧组首选他担纲主胡,获得圆满收官。不久,他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国家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谭东波感受到责任更加重大,要勇敢担当、奋力作为。
1978年,为了全面系统地掌握衡阳湘剧声腔音乐,衡阳市文化局组织当时所有健在的老艺人,对传统的湘剧音乐进行回顾与挖掘,并对声腔、伴奏、打击乐等进行整理。谭东波负责声腔难度较大的《昆腔》和《高腔》曲牌,受到一致好评。
▲抢救性挖掘记录现场(四代湘剧人合影留念)
为了让后来的学习者了解各类别的曲牌在戏剧中是如何运用的,谭东波特意整理了三十多个传统高、昆折子戏的唱腔,为湘剧音乐的教学提供教学资料。
1984年,湖南省文化厅组织挖掘传统戏曲并录像,谭东波所整理的这些资料成为了重要依据。当年,他还在衡阳湘剧、衡州花鼓戏录像纪念册上发表了《衡阳湘剧音乐简介》一文,在简介中着重介绍了衡阳湘剧与长沙湘剧声腔音乐上的区别,为广大戏曲音乐的从艺者和研究者提供了绝佳文本。
1983年,谭东波被选派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衡阳湘剧部分的条目编写。历时五年,不辱使命。1988年,湖南省文化厅特授予谭东波波“贡献奖”;同年,中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联合给他颁发了“纪念证书”,以示鼓励。
1986年,谭东坡参加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的编写工作,获湖南省文化厅颁发的科研成果“二等奖”。
他还参加了《湖南地方剧种誌丛书》衡阳湘剧声腔、音乐部分和《湖南戏曲音乐集成》(衡阳市卷)的编写。在书中,他仔仔细细地将衡阳湘剧声腔音乐的谱例作了完整的收集和记录。此外,他把自己曾整理过的高、昆曲牌按正谱的方式重新整理一番,输入电脑,配上文字说明,并整理成册,无偿交剧团资料档案库存档,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十分珍贵的史料。
谭东波始终不忘传承,衡阳戏剧届众多乐队队员或多或少都曾接受过他的指点和教导,成名成家的不少。
▲给徒弟教学
退休后,谭东波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衡阳湘剧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承人的培养。为了传承,他特意建立了一个“衡阳湘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群”,每天戴着老花镜,把自己对湘剧音乐的理解、发现、思考毫无保留发到微信群里,让年轻人学习、领会、借鉴。他还主动与年轻人做忘年交,谈心、谈感受,教会他们做人、做事,共同探讨不惑之处,即便躺在病床上,也毫不例外,清醒后第一时间看看微信群,及时回复,后辈们无不感动、敬畏。家人心疼,反复规劝无效,也只好叮嘱他多注意休息。
谭老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如他所说:“人过留名,奋斗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