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十二期)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十二期)
动态 · 衡阳非遗 · Tue Mar 29 00:00:00 GMT+08:00 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一颦一笑皆为戏

——记祁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费建楚


1963年出生的费建楚,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当年生龙活虎的小后生,经戏剧届摸爬滚打45年,现已成为祁剧丑行名角、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祁剧研究会副会长,担任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支部书记。


谈起过往,费建楚淡然一笑……


费建楚.png

▲左图为1980年在《柜中缘》中饰淘气,右图为1983年在《浪子与烟花》中饰连喜


兴趣即梦想。费建楚出生于祁剧世家,爷爷是祁剧“票友”,父母都是祁剧演员,父亲还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丑行演员,艺名“半块玉”。或是基因,亦或是家庭环境的熏陶,费建楚打小就喜爱祁剧,有时跟着父亲学“小丑”扮相,有时跟着母亲“咿咿啊啊”学几句祁剧唱腔,像模像样的。父母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想像父母一样当演员。


1977年3月,衡阳师专地区文艺班招考,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决要报考。经过层层严格面试,他被选中进入祁剧班学习,开始了梦想的追逐。


费建楚2.png

▲1983年在《孟丽君》中 饰刘奎壁


开始时,他练功并不刻苦,凭着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先天优势,有点偷懒耍滑,父亲闻听后很是生气。一天,父亲来到学校,想强行将他带回去。看到父亲严肃的表情,他一脸茫然,脑袋像被石头砸了似的。


从那以后,费建楚像变了个人似的。用老师的话讲就是“长大了,懂事了。”


费建楚是似懂非懂,为了履行自己在父亲面前立下的承诺,也为了面子,他横下心来苦练基本功。祁剧是大剧种,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面面俱到,且武戏较多,尤其是丑角,对“打”的基本功要求特别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子功”功底必需扎实。


他说:“只要练不死,就往死里练。”为练就丑角的“一颦一笑”,费建楚有时不惜装疯卖傻,甚至为了一个表情、一句唱腔,会几十上百遍反复联系。


费建楚3.png

▲1985年在《花子骂相》中饰孙巧儿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他成功了,各科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并在六个丑行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班里的“台柱子”。


1978年12月,通过一年半的学习,43名学员中仅26人顺利通过考核筛选正式成为演员,费建楚就是其中之一。


费建楚4.png

▲1998年在《辞庵》中与徒弟同饰本吾和尚


为了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地区领导决定保留“娃娃班”整体建制,在衡阳地区祁剧团成立“演出二团”,并配备资深老师指导排练演出。


▲费建楚在祁剧《辞庵》中饰本吾和尚


直到1992年,“娃娃班”才与一团合并。这就是老少搭配、师徒互融的十四年,是费建楚求知好学、嗜戏如命的十四年。这些年间,他先后学习掌握了十多出祁剧丑行经典折子戏精髓,并在30余出大型祁剧经典剧目中担任主演或主配。


费建楚6.png

▲2003年在《九赐公上寿》中饰陈咬金


也是在这些年,费建楚先后师从李宜华、费国标、费相承、唐柯华、李巧燕、唐国球、李远钧、于艳生等祁剧前辈,并得到了他们的精心指导和教诲,极大丰富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功底。


费建楚7.png

▲2008年在《活捉三郎》中饰张文远


随着大量的日常演出,费建楚的舞台实践经验不断成熟,并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扎实了他作为一名祁剧丑行演员的基本功底。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费建楚见证了传统戏剧的辉煌与冷落,经历了祁剧的喜悦与阵痛,“一部光辉史、一本奋斗书、一把心酸泪”就是其写照。但本着对祁剧艺术的热爱、执着、追求,他却从未停歇,从未止步,或许是因为骨子里孕育着祁剧的基因,血液里流淌着祁剧的音符。


上个世纪90年代来,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短”“平”“快”成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追求,诸多因素使全国戏曲院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戏剧恍惚一夜间变成了边缘艺术,从业者也变成了“后娘崽”,地位断崖式下降,工资微薄。


一时间,跳槽调离、下海经商成为剧团的热门话题。尤其到了2012年,国有文艺院团整体转企,事业单位变成企业,人心再次躁动。


面对高薪挖他,费建楚曾也动摇过、纠结过,凭借他的本事,出去闯荡,也会混得有模有样的。但一想到,要丢弃自己13岁就要为之奋斗的祁剧事业,他心里五味杂陈,有一丝不舍、不甘、不愿,更有一种隐痛……


他心中的这份对祁剧情怀和追求,使他下定决心,坚持坚守在祁剧舞台上,专心做好保护与传承,盼望春天的来临。


费建楚8.png

▲2009年在惠民演出中给徒弟化妆


费建楚是个“一根筋”的人,只要认准的事情,就会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


2008年,在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全市中青年演员折子戏比赛上,走台时费建楚不小心撞破了头,缝了六针。由于创口较深,考虑到还有翻打动作,医生建议不要再演,但费建楚不肯,不但坚持完成演出,并且一个动作也不减,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欢呼声。卸妆时,头上的止血绷带红了一大片,可他心里却无怨无悔。


正是这份执着,使费建楚收获满满。


1982年主演《乙保写状》获衡阳地区“表演二等奖”;


1987年主演《男辞庵》获衡阳市“表演二等奖”;


1995年主演《小宝上学》获衡阳市委宣传部“优胜奖”;


2008年主演《活捉三郎》获衡阳市人民政府“优秀表演奖”;


2010年主演《乙保写状》获湖南省文化厅“表演奖”;


2012年主演《毁庙》获衡阳市“优秀表演奖”;


2014年,被评为湖南祁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费建楚9.png

▲2010年在《乙保写状》中饰何乙保


“出人、出戏、出精品”是艺术院团的职责和目标。2016年,费建楚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支部书记。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多了一个光环,但他深知,这是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


祁剧团曾多次获得奖项,鼎盛时期180名在职演职人员,各类行当具备,人才济济。在费建楚走马上任之初,缺乏人才、人心不稳、没有精品,如何走出困境?


经过几天几夜深入思考,费建楚确定了振兴的大盘子:“抓”人、“抓”戏,再勒紧“裤带”,干大事、要事。


在费建楚的助推下,祁剧团,一个个大动作落地开花:与衡阳市艺术学校联合,定向招生委培,开办祁剧专业学历班,培养后继人才;提出整合市直四大院团合力打造《荷花细雨》,冲击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


40名祁剧“幼苗”正茁壮成长,2021年参加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荣获小梅花奖,填补了衡阳空白;2021年,新创大型祁剧《荷花细雨》参加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获田汉新创剧目奖,并获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


费建楚始终不忘代表性传承人职责,坚持操守。


2004年至2018年,他主持开办三届祁剧学员班,亲自授课,德艺兼育;


2008年主教《乙保写状》,获湖南省文化厅“优秀指导奖”;


2011年主教《活捉三郎》,获衡阳市“优秀育花奖”;


2018年,参加“薪火相传”获衡阳市“优秀指导奖”。


费建楚10.png

▲2018年在扶贫小戏《放飞之前》中饰老村长


面对戏剧艺术不景气、年轻人不愿学的困境,为传承树立榜样,他劝说各方资质优势的儿子,从事戏剧艺术。为着力培养丑行专业人才,他先后传授了五个徒弟,其中有四人获得省级奖项,一人获得市级优秀奖。2021年,衡阳市“十佳”青年演员比赛中,他指导传授的两个徒弟,分别获“十佳”第二名和第四名好成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将费建楚推到了一个全新的起点。他已整理好行囊,准备以良好的精气神迎接更高的挑战……

 

相关链接:

祁剧,俗称“楚南戏”。明中叶江西弋阳腔传至祁阳(原衡州府管辖),遂与祁阳小调相互交融而成,距今5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高、昆、弹三种声腔且舞台程式完整的地方戏剧种之一。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