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十八期)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十八期)
动态 · 衡阳非遗 · Fri May 13 00:00:00 GMT+08:00 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料峭寒风红梅开

——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衡州花鼓戏老艺人廖寒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父母在给廖寒梅起名字时,是否隐含这般企盼?当寒梅从艺四十年后,依依不舍从台中央走向幕后,再回看自己的一生,何尝不是受尽风寒,香自独来?




▲《嫁女惊变》


在衡阳戏曲界,廖寒梅被誉为“花鼓皇后”。在衡阳县,有人不知道某某领导的姓名不足为怪,但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不是她的颜值多高,而是因她在舞台上惟妙惟肖的表演,令观众折服。


廖寒梅2.png

▲雅韵三湘展演


1982年,还是小女孩的廖寒梅便进入衡阳县花鼓戏剧团,跟随吴美君、李辉、黄建平等老师学习戏曲基本功。1985年,她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衡阳分校,与来自全省的艺术学子们一同学习花鼓戏。


因为她天赋异禀,再加上基本功扎实,在衡阳艺校学习花鼓戏主攻旦角,如鱼得水,成绩优异。毕业后,她被衡阳市花鼓戏剧团相中,从县级剧团跳进市级剧团,完成了她人生第一次华丽转身。


廖寒梅3.png

▲春节期间,参与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层演出活动


入行后,廖寒梅四处求索,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一有机会,就会找同行相互切磋技艺。先后拜花鼓戏的老前辈曾如月、谢若梅、刘昭应、阳映太、郝绍西、谢昭仪等为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隔行如隔山,不同角色的学习也一样。有时为了学小生等戏剧角色,廖寒梅没少受白眼,背后没少流泪。师傅的教鞭抽在身上只是皮外伤,而心灵的折磨可谓是“痛得要死”,她只有忍受,不敢有半句怨言。


廖寒梅4.png

▲2019年衡阳市非遗传承人考核演出照


廖寒梅学起戏来很执着,从不敷衍。为了一个角色表演得逼真,她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观察模仿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腔一调,以致她的表演相当接地气,生活气势浓郁,观众赞不绝口。


廖寒梅很入戏,演什么像什么。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不管是正能量宏达之人,还是丑态百出的小人,她总要费尽心思深入揣摩,边演边想,边想边改,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十次,十次不行百次、千次,直到与角色完全融合。这是她最大的特点——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变化。


早期参演的《鸟英晒鞋》《过江》等小旦戏,廖寒梅非但没有因为年轻而凸现幼稚,反而体现出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的早熟和伶俐。超越社会身份的端庄大气,为她扮演的角色增色不少,为观众所喜爱。


后来,她在剧中扮演了很多贤惠善良的家庭女性形象,如在《家园泪》中扮演性格温柔、却又遭遇丈夫被骗入赌局的妻子,体现出女性独有的坚忍和对丈夫晓之以情的丰富而敏感的妻子形象;在新创剧目《喜盈门》中扮演的赵寡妇,体现出了丰富的母性,表演不乏情感的真挚、成熟的委婉和平静的睿智,彰显着现实中的人性美,营造出了沉稳而富有浓厚人情味的剧中氛围,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廖寒梅俏丽的扮相、甜润的唱腔、醇厚的韵味以及端庄大气的表演艺术风格,获得了省市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赞许,在衡阳花鼓界以及观众中享有较高的荣誉。


廖寒梅5.png

▲“唱响新时代 放心中国梦”演出剧照


也正是她的执着,让她一直是衡阳市花鼓剧团的当家花旦,挑剧团的大梁。在衡州花鼓戏近八十多出大小剧目中担任过许多主要和重要角色,先后获得衡阳市专业剧团地方戏曲唱腔选拔赛优秀演唱奖、湖南省首届艺术节主演奖、衡阳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创作剧(节)目巡回观摩评比汇演优秀表演奖、2009年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田汉表演奖。2018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廖寒梅始终不忘初心,即便退休,需要她的地方,她从不推脱。穿上戏服,一板一眼,活跃在衡州花鼓戏的舞台上。


廖寒梅6.png

▲参与非遗进校园“衡州花鼓 传承有我”活动


现今,她最大的梦想是能让衡州花鼓戏继续发扬光大,为衡阳经济社会赋能。为衡州花鼓戏能后植沃土、薪火相传,廖寒梅不计报酬,无怨无悔一直走在传承路上。“戏剧进校园”,她从不缺席;返聘到衡阳市艺术学校担任戏曲老师,她兢兢业业。


廖寒梅7.png

▲指导青年演员曾婷等戏曲形体动作


廖寒梅8.png

▲指导青年演员曹文会戏曲扇子功


三十年的从艺经验,全面扎实的表演技巧,丰富的剧目、曲牌等等,在传承和教学上可谓驾轻就熟,加上全身心的投入,学生们都亲切叫她为“梅妈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她传授、指导的学生也崭露头角:青年演员朱葛于2009年第三届艺术节获“田汉表演奖”;李灵芝于2011年衡阳市专业剧团青年演员折子戏比赛获表演奖;刘涛于2015年先后获“嘉杰杯”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文化艺术类比赛一等奖和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三等奖,2017年考上湖南省花鼓剧院。


廖寒梅9.png

▲指导徒弟唐丹戏剧人物表演


廖寒梅10.png

▲指导青年演员敖贤美等花鼓小调


为衡州花鼓戏的推广与宣传,花甲之年的廖寒梅开始自学新媒体业务,申请抖音号,借助网络平台,自己筹资创建衡州花鼓戏非遗传承工作室,唱响网络。现今,她俨然成为一位衡州花鼓戏网红。


廖寒梅11.png

▲在非遗基地授课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朵寒梅有了冬日的点滴阳光雨露便可以傲寒而独放。廖寒梅从不因为衡州花鼓戏是什么小旦、小丑、小生或是剧目的规模小、题材小而轻易言弃。也正是着眼于“小”,成就了今天的她。她吹过疾风,淋过冷雨,向阳而生,逐光而行,才有了今天别样之美,一朵料峭寒风里的红梅。


廖寒梅12.png

▲在网络平台授课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