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一期)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一期)
动态 · 衡阳非遗 · Sat Jun 04 00:00:00 GMT+08:00 20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


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


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2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



匠人匠心旺炉火

——记衡阳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级优秀专家 凌文武



悠悠蒸水,环绕千山之秀;座座炉窑,烧制界瓷之美。


凌文武2.png

▲瓷城—界牌镇


南岳衡山南麓,有一座古老的瓷城叫界牌,水与土的交融孕育出全国三大优质瓷泥基地之一,火与泥的交融铸造成全国曾经七大自营出口陶瓷企业和衡阳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享誉海内外的界牌釉下五彩瓷及系列品牌出口瓷,编织着中国陶瓷业的一面旗帜,活跃在中国陶瓷工业的浩浩长卷上。


凌文武3.png

▲界牌釉下五彩瓷


1982年,凌文武满怀理想和诗意,走进了正加速向前奔跑的湖南省界牌陶瓷总厂。


凌文武4.png


初入湖南界牌陶瓷总厂的凌文武,着实兴奋了一把,感觉自己倍有面。无论是在衡阳还是长沙,一说起湖南界牌陶瓷总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那甲厂子好,工资高、福利好,人走出来脑壳都翘起高高果。”


凌文武5.png

▲凌文武在绘制釉下五彩瓷(花瓶)


初出茅庐,凌文武师从沈秋芳、夏献国两位大师。白天寸步不离,虚心请教;晚上挑灯夜战,刻苦钻研。虽未受“徒弟徒弟,三年奴隶”之苦,但也经百炼成钢的涅槃。40年的风风雨雨,现今他已成为界牌陶瓷总厂研究所所长、省级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代表性传承人、衡阳市优秀专家。


回首过往,一切都历历在目。


20世纪90年代末,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个陶瓷业的翘楚者,湖南界牌陶瓷总厂忽如一夜寒风来,1380度的高温骤然降至冰点,产业衰败,工友唯恐逃之不及,昔日熙熙攘攘的厂区,一下子冷寂清凉。


凌文武留下了。不为别的,只为师傅的技艺能在他手里保留一点火种,哪怕再苦再累,甚至穷困潦倒。


“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凌文武并不悲切。


振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从小事做起,为此,他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为了创办工作室,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变卖值钱的家当,四处找人借凑齐10万块钱。2004年,他创立界牌陶瓷艺术工作室,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奋斗精神感召有识之士。刘章群、黄春等八人先后加盟,拜其为师,同甘共苦。八人的加入,顿使工作室增添了不少春色。


凌文武6.png

▲双层隐花御温杯


釉下五彩瓷烧制共有二十二道工序,特别是国礼瓷 双层隐花御温杯的烧作技艺更为复杂,有近百道技术难点需要去攻克和突破。凌文武率八名弟子昼伏夜出,潜心在工作室。饿了,干面包充饥;倦了,趴在桌上醒了继续。整整用了一年时间,在没有一分钱收入的情况下,终于把御温杯的独特技艺恢复成功。看着在投射灯下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的晶莹剔透的御温杯,凌文武与众弟子们释然地笑了。如今,当年高不可攀的国礼杯,成了众人手里的追捧货。


随后,凌文武相继攻克了茶具、酒具、花瓶等品种的制作技艺,大大提振了团队的信心。同时,在恢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狠抓釉下彩瓷品质的提升和烧制的成功率。通过改良泥釉料配方,调整烧制方法,把传统两次烧制改为四次烧制,极大地提升了彩瓷的品质和优质品率,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再放光彩。


后来有人戏说过,如果当年凌文武也走掉的话,界牌瓷厂的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便要真的彻底没了,“东方艺术瑰宝”便真正成为传说了。


凌文武7.png

▲衡阳县界牌镇凌文武瓷艺传习所展览室


正是这般坚持坚守,他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11年、2015年,凌文武工作室先后被县、市人民政府认定为界牌釉下五彩瓷技艺传习所和基地;2016年,新成立的湖南神州界牌瓷业有限公司计划恢复陶瓷研究所,盛邀他出任所长。


新规划的陶瓷研究所是在原旧址上进行改造。原厂房因年久失修,大多破烂不堪,部分厂房倒塌,改造难度极大。为了能让研究所尽快运转起来,凌文武想尽千方百计,在一个早已停产数十年、3000多平方米的破旧厂房内,仅用四个月时间,便实现一次性试产成功。又用三年时间,研究所开发新品种48个、新花面264个、获全国陶瓷大奖6个,培养传承人10余人,实现工业生产值2000万元,上交税收200多万元。


凌文武并不就此止步,也没有陷入经济的狂热中。他确保冷静,谋定后动。


凌文武8.png

▲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走进界牌镇银瓷完小


独枝开放不是春。现今,凌文武更注重传徒授艺。非遗进校园、社区……需要他的地方,他便积极为之。


凌文武9.png

▲凌文武在传授陶瓷注浆工艺


他与衡钢子弟学校、工业园国庆完小、三立艺术培训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非遗传播点,受陶瓷文化熏陶的学生达3000多人;在长沙雨花非遗馆、南岳文化街、王船山广场、夏明翰广场等地进行现场技艺展演,让非遗融入了百姓生活;与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开展校企合作,累计培训大学生100多人。他用18年的坚守培养了22名弟子,4名工艺美术师。为持续培养后续人才、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凌文武10.png

▲向弟子们传授釉下五彩瓷绘制技艺


而他个人,也在2020年7月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湖南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20年,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成功入选《湖南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1年12月凌文武被衡阳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衡阳市优秀专家”。


凌文武11.png

▲凌文武参加衡阳市优秀专家颁奖盛典


凌文武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随着衡阳县着力振兴界牌陶瓷产业、建立省级界牌陶瓷工业园这个大好机遇的到来,界牌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必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凌文武12.png

▲《美丽乡村》获省级金奖


凌文武13.png

▲《山寨之春》获国家级银奖


凌文武14.png

▲《乡情》获国家级银奖

“扫一扫”

获得更多

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