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三下乡”:探寻传统文化之根,了解“邓派”渔鼓魅力
祁东融媒体中心7月11日讯(通讯员:李晓妍)10日上午,”微光成炬“——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子来到官家嘴镇开展“祁东传统渔鼓曲艺文化演变与传承”学习活动。学员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祁东渔鼓传统曲目丰富,主要分为两派——“懂派”和“邓派”,其中“懂派”创始人为邹祖西,“邓派”创始人为邓福生,并联系到“邓派”传承人邓秋芳女士,向其学习祁东渔鼓文化。邓秋芳女士悉心为学员们介绍了祁东渔鼓的表演形式、特色乐器、门派区别以及演唱技巧等,并分享了自己学习渔鼓和上台表演的经历,并感谢县政府对于祁东曲艺文化的大力支持。学员们还了解到邓福生是一位可敬的盲人艺术家,门下弟子众多,“邓派”渔鼓注重唱腔和舞台表演,讲究琴、鼓、词合一,以及即兴演绎,自成一派,其传承人邓秋芳努力发扬“邓派”渔鼓特色,以当地特色人文故事入“戏”,演唱融合,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祁东渔鼓有着深厚的民间土壤,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祁东渔鼓只能用祁东方言演唱,主要在祁东县、祁阳东两地及周边流行。祁东县作为曲艺之乡,县政府高度重视渔鼓文化,不仅创办了曲艺协会,而且大力支持演艺者外出进修,还在学校中开设了特色渔鼓课程,大力推动祁东渔鼓的传承与发展。
动态祁东融媒Tue Jul 12 00:00:00 GMT+08:00 2022
“曲艺之乡”祁东行走记:非遗传承 守护匠心
祁东县融媒体中心7月11日讯(通讯员:张腾 简康)渔鼓、祁剧、三官骨牌灯、花灯、鱼灯……湖南首个“中国曲艺之乡”衡阳市祁东县,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近日,长沙学院音乐学院师生一行13人来祁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参观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开展“非遗进校园”美育公开课,致力于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走访民间艺人 弘扬非遗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文艺家、湖南渔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邹昆山向实践团师生们生动地讲述了渔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他从手势站姿到节奏把控再到唱腔语调,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地现场教授在场学生,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师生们颇为感动。“文化传承与市场并不矛盾,传承传统文化需要适时创新,但传承不僵化、创新不异化,创新的同时必须要守住非遗文化最根本的东西!”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曲艺协会副主席、祁东政协常委、湖南渔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邹华春说道。挖掘民间瑰宝 探寻文化之根走进祁剧团,观摩剧目排练,沉浸式体验传统戏曲魅力……祁剧团副团长周竞秀说道:“自己学习祁剧是靠师傅口传唱腔以及一招一式的勤学苦练,才练就了一身真本领,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他们的团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将祁剧发扬光大。”在步云桥镇,队员们有幸与市级非遗传承人陈善坤老人等在内的8位三官骨牌灯、花灯、鱼灯传承人对话,现今,骨牌灯奄奄将熄,专业化、商业化是唯一出路,如果安于现状,将难以存续发展,传承人们对青年学生们寄予厚望。湘韵悠悠 灯鼓齐鸣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立足专业、发挥专长,多次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美育公共课。课堂集听、说、舞、唱于一体,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强化体验感、视听感,以此加深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非遗文化融入可见、可亲、可参与的现实生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近年来,祁东县十分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多次举办非遗传承人技艺成果展示展演活动,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营造了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非遗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就是守住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魂”。祁东团县委书记说道。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立足长沙学院音乐学院专业优势,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艺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青年学子们走进非遗文化,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再感知,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非遗传承,守护匠心,长沙学院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行动!
动态祁东县融媒体中心Mon Jul 11 00:00:00 GMT+08:00 2022
传承传统文化,再现经典回忆,常宁非遗皮影戏公益演出
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市文化馆邀请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常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在常宁市非遗展示中心开展了多场别开生面的演出。7月9日、10日两晚,常宁市皮影戏常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云贵、李生牛等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吸引了一大批群众观影,观众热情高,精彩的演出赢来了一阵阵掌声。观众刘大姐说:“现在社会日新月异,但是我们传统文化还是不能丢,希望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动态常宁市文化馆Mon Jul 11 00:00:00 GMT+08:00 2022
祁东:非遗同行助乡村振兴,校地携手创文化惠民
祁东县过水坪镇百吉村村部开展了“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文艺惠民“演出活动。红网时刻衡阳7月9日讯(通讯员 付姣龙 张腾 毛颖彬)7月7日,长沙学院音乐学院“湘韵悠悠 灯鼓齐鸣”暑期社会实践团携手祁东团县委和祁东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在祁东县过水坪镇百吉村村部开展了“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文艺惠民“演出活动。当日,村民们纷至沓来,台下座无虚席。实践团成员们节目表演精彩纷呈,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他们带来了配乐诗朗诵、红歌小组唱、动感舞蹈等节目,表达了青年勤奋斗、 青春献祖国的意志。实践团与祁剧团节目穿插进行,具有流行元素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舞台上,祁剧演职人员们用优美的唱腔和精彩的武戏尽情地展示着祁剧的魅力,行云流水的表演让现场观众们如痴如醉。祁东祁剧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据祁东祁剧省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祁剧团团长彭红利介绍,不少住在农村周边的老人都是祁剧团的“铁杆粉丝”,只要剧团在周边演出,五六里路他们都会走过去观看,风雨无阻!受现代文化冲击,祁剧传承面临极大的困难。祁剧团副团长周竞秀,属团内较为年轻的男演员,实践团队员在对其进行访谈时,他说道:“我学习祁剧是靠师傅口传唱腔以及一招一式的勤学苦练,才练就了一身真本领,真心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团队,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将祁剧发扬光大。”本次文艺惠民演出是由祁东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祁东团县委主办,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活动致力于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长沙学院音乐学院的青年学子们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身体力行,走进乡村、走进社区,积极加入到保护非遗文化行列,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淬炼成长!
动态红网Sat Jul 09 00:00:00 GMT+08:00 2022
衡阳技师学院非遗纸雕灯:用艺术创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衡阳技师学院非遗纸雕灯:用艺术创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7月3日-6日,湖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株洲举办。大赛期间同步开展了“技能中国行2022——走进湖南”系列活动,包括技能成果展示交流、绝技绝活展演、优秀技能人才宣讲报告会等。5日当天,在衡阳馆非遗纸雕灯项目展区,3个经过精雕细琢的最新原创非遗纸雕灯作品和现场直播吸引了许多过往观众。(作品《少年船山》。)“这是我们运用南岳剪纸和非遗纸雕结合现代灯具研发的纸雕灯产品,可以当小夜灯、氛围灯,也可以作为一个装饰品。和南岳剪纸不同的是,非遗纸雕在制作时使用的是雕刻手法……”衡阳技师学院三年级学生郑淑芳正在向来来往往的观众讲解。(衡阳馆非遗纸雕灯项目展区,中间为郑淑芳。)郑淑芳告诉记者,由于外婆和南岳剪纸非遗传承人相熟,所以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南岳剪纸文化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到衡阳技师学院之后了解到学校有非遗纸雕灯这个项目,很快就加入了这个项目的工作室——时光漫影工作室。”她介绍,“我们在淘宝也开设了店铺,现在我们学生自己制作的非遗纸雕灯可以在市场流通并获得经济收益。”“其实这一项目就是将衡阳的火文化、纸文化和传统技艺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通过艺术创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衡阳技师学院副院长成朝阳表示,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我们也将以此次技能展演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院创新创业的氛围,鼓励学生推出更多优质的创业项目,推动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衡阳技师学院非遗纸雕灯项目参展团队。)
动态中人社传媒Thu Jul 07 00:00:00 GMT+08:00 2022
“喜迎二十大-非遗传佳音”衡阳市非遗摄影作品展在南岳美术馆隆重开展
两千多年的繁衍嬗变,铸就了衡阳这片古老大地的淳朴与厚重,两千多年的栉风沐雨,一代代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一张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437项非遗项目熠熠生辉,551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踔厉前行。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让有历史深度、文化厚度、城市温度的衡阳非遗火起来,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之际,“喜迎20大非遗传佳音”衡阳市非遗摄影作品展在5A级景区天下独秀的南岳美术馆隆重开展,以彰显本土文化基因,讲好衡阳故事、传播衡阳声音、留住衡阳乡愁,展示十八大来衡阳非遗保护新成果。本次影展由衡阳市文旅广体局主办,衡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南岳区文旅广体局和衡阳市艺术摄影学会承办,展出摄影作品近100件(幅),以摄影视角展示我市非遗独特魅力,以光影艺术展现我市非遗传承人群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徜徉在这些光影变幻、色彩灵动的摄影作品里,透过一个个被定格的精彩瞬间,你会从中感受到衡阳非遗的无限光彩,见证到一方水土的历史底蕴,触摸到时代脉搏的强劲律动,感悟到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聆听到社会发展的稳健步伐。展览时间:2022年7月5日-18日展览地点:南岳美术馆一号楼一楼展厅“喜迎二十大-非遗传佳音”衡阳市非遗摄影作品展一幅幅作品展示了全市各地特色鲜明、技艺精湛的非遗项目,生动记录了传承在日常的艺术创作和展示展演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不断融合发展的感人故事。借助这些作品,我们得以近距离的在光和影的旋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这次摄影展近100幅摄影作品,与南岳庙会相关的就有七张入围获奖,南岳庙会贯穿全年、体量宏大、层次丰富,可见影响力之大,更是被文化部评为“全国首批最具影响力的春节民俗活动”。(南岳庙会相关获奖作品)非遗传承靠坚守,影像记录谱华章。随着全社会对非遗关注度的不断提升,我们也更有信心将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开启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时代!
动态南岳区文化艺术馆Tue Jul 05 00:00:00 GMT+08:00 2022
非遗小舞台唱响南岳乡风文明主旋律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台上一块白幕布一盏灯,两位皮影戏传承人,各式的传统乐器,一双手舞动千军与万马,两张口叙说古今多少事;台下村民们沉醉在屏幕的皮影里,游历于千古流传的经典故事中。7月4日,南岳衡山虽大雨滂沱,却阻止不了南岳镇樟树桥村村民们看戏的热情。一大早,素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称的下马樟桥边就热闹了起来。四周的村民们早早地架起了戏台,搭好了雨棚。按照惯例,村民们自发请来了衡山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王冬林、王月秋,为全村人奉上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大餐。年近七旬的旷运枚老人笑着说:“唱影子戏历来是我们村的传统习俗,比如《三门阶》《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牛郎织女》《封神榜》……都是大家特别喜欢的剧目”。2008年新农村建设,村里的这条南岳朝圣古街修缮一新。行走在村里这条窄而长的石板路上,远远便能听到皮影戏现场的鼓乐声和喝彩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南岳区大力调动村民的种粮积极性,持续加大粮食种植力度,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六月六,唱禾戏,是村里的传统民俗活动,更寄寓着全村人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区委统战部和村委会还会在新春、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不断丰富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南岳镇樟树桥村书记王文科介绍。近年来,南岳区委统战部坚持党建引领,组织联点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力同心美丽乡村建设。
动态南岳统战Tue Jul 05 00:00:00 GMT+08:00 2022
湘韵悠悠 | 访非遗传承人,寻渔鼓文化之根
-- 渔鼓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沔阳渔鼓)、湖南(祁东渔鼓)、山东(沾化渔鼓)、安徽、河南(界首渔鼓)等地区的汉族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作为一种说唱道具,《词源》对“渔鼓”的解释是“道士唱道情所用的敲击乐器,在长竹筒的一头,蒙以猪羊护心薄皮,以手敲击。”此解释也寓意渔鼓艺术的源头在道教。衡阳市祁东县是祁剧发源地,是湖南首个“中国曲艺之乡”,也被湖南省非遗保护中心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湖南渔鼓保护传承基地”。祁东渔鼓在演唱风格和表演手法上自成流派。因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7月4日早上7:30,祁东县团县委书记肖高礼、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周明娇与实践团成员共同品尝祁东特色鱼粉。随后,团队前往祁东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县文体广新局副局长李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办公室主任李海燕与团队进行接洽,介绍祁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李勇表示,非遗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就是在守住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魂。祁东县文体广新局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十分重视,建立了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五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收集整理了大量非遗资料与实物,每年举行百余场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同时致力于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建立了两个县级、一个市级扶贫工坊,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解决扶贫就业。会上,实践团成员就三官骨牌灯与三河村渔灯异同点等进行了提问,明确了后续调研方向。随后,项目负责人李佩玲向在场人员展示了本团队结合当地渔鼓和渔灯元素的原创周边产品,县文体广新局局长李勇表示这与当地非遗相关文创开发的计划不谋而合,对团队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创新意识予以高度赞扬。--邹昆山--邹昆山,祁东渔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选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文艺家。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祁东渔鼓传承基地进行深度走访,邹昆山老师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与从艺经历,生动地向大家介绍了渔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邹昆山老师还讲述了他本人对于渔鼓的系统学习及研究历程、湖南祁东渔鼓传承基地的建立过程,并现场教授在场师生渔鼓演奏基本技巧。晚上,实践团成员前往邹昆山老师表演现场进行观看学习,感受现场表演氛围。结束后与邹昆山老师交流了观看感受。
动态长大音乐之声Tue Jul 05 00:00: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