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潇湘这十年!石鼓区为百姓送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2月22日晚,“欢乐潇湘这十年”群众文艺晚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展演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精彩上演。整场展演分为序、《百姓大舞台》《唱响中国梦》《奋进新征程》和尾声,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不管是回顾历史,还是展望未来,融合多种形式的节目,为百姓送上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此次展演有多届湖南艺术节金奖、“欢乐潇湘”金奖和历届群星奖入围作品等诸多优秀节目,通过欢乐的舞蹈、倾情的歌唱、非遗展演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凸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充分展现了十年来湖南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人民群众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石鼓区以石鼓锦绣山水为主题创作的歌舞《三湘四水等你来》在2020年获得湖南省“欢乐潇湘”金奖,此次作为衡阳市唯一入选作品参加展演。“欢乐潇湘”群众文艺汇演活动创始于2013年,始终坚持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群众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宗旨,在三湘四水间为普通群众和基层文艺工作者搭建了流光溢彩的广阔舞台。
动态文旅石鼓Fri Feb 24 00:00:00 GMT+08:00 2023
好消息!耒阳这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
从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传来消息,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已新鲜出炉。经地方申报、省级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初步确定了146个案例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其中,湖南有9个案例入选:文艺演出类张家界市桑植县:桑植民歌;工艺美术类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衡阳市耒阳市:坛下铜锣衡阳市常宁市:常宁版画,邵阳市隆回县:滩头年画;文旅融合类邵阳市隆回县:花瑶挑花,株洲市攸县:湘天华油茶文化产业园,常德市武陵区:“艺丹沅”文艺部落;其他类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黑茶文化节。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评选中,耒阳市坛下的铜锣也赫然在列。其实作为全国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入选并不让人意外。耒阳坛下铜锣的历史与传承坛下铜锣的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时刘备南下入蜀,派张飞驻守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坛下乡位于耒阳城北面,古有从北往南的官马驿道和从东向西的官道在坛下老圩场交合成一个东西南北的四方通道。每到赶圩之时,坛下圩冠盖云集,声震四野,远闻如锣声,咚咚之声不绝于耳。当地百姓由此传说,坛下是一个铜锣神,每到赶圩要响三响。铜锣的生产有一整套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其制作的繁杂程度,可谓千锤百炼。其主要的工作过程就有几十道:01选料与熔坯铜锣的原料来源主要是废旧铜料,铜含量高达99.9%,否则不能进炉。配料主要有锡、银等稀有金属,通过一定比例,与铜材一起入炉。将铜材融化为铜水,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模具中,从而制成毛坯。02锻打成型在完成制坯后,将制好的毛坯放到炉温900度的炉膛里烧红,然后迅速锻打。不同音量的锣钹,其不同区域的厚度也不相同。03剪料抛光初步锻打后,再次放入炉中烧红,待铜锣软化后,夹出用夹剪剪边,也称剪料。剪圆之后的坯料还要入炉烧红,夹出锤打。在连续三到五次的烧红,放到成型的模具中锤打,一面铜锣才可定型。之后通过机动或手工转动,将铜锣置于专业机制工具上,以特制的合金刀或砂布,进行表面的抛光处理。04淬火强筋对已基本成型的铜锣须淬火,已使铜锣的硬度提高。此过程非常考验工匠的眼力和经验。淬火之后基本以冷作成型为主。通过进一步的锤打,使铜锣外形更加美观圆整。05一锤定音一锤定音是整个铜锣制作过程中最核心的技术,是纯手工的敲打过程,任何机械加工都无法取代。定音师须用锤子,通过敲打铜锣的不同部位,达到改变铜锣音效的目的。锣鼓声声 如今的坛下乡依旧在生产铜锣,这个千年古老工艺正在走向全世界。
动态文化耒阳Fri Feb 24 00:00:00 GMT+08:00 2023
衡东县县长蒋崇华:消费振兴看产业,衡东土菜上头碗
“我们衡东的土菜,是我们县城的一道金字招牌,也是我们衡东县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关键所在。”省人大代表、衡东县人民政府县长蒋崇华告诉记者,他对衡东县的土菜产业发展前景信心满满。△省人大代表、衡东县人民政府县长蒋崇华。图/受访者提供近年来,衡东县土菜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种养、加工、物流配送、体验展示、餐饮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我们衡东土菜产业链全年产值达48亿元,利润在4亿元左右。”蒋崇华介绍,目前衡东县有规模种养专业合作社66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3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随着先后五届土菜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衡东土菜走上了品牌化对外推广的大道。”蒋崇华很开心地看到,土菜招牌越来越响:衡东县是中国唯一土菜名县,土菜行业已经申请41个土菜农产品商标,“黄贡椒”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并入选“中国十大名椒”,衡东土菜烹饪技艺成功入选省级非遗名录,2022年的中部(湖南)农博会上衡东县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湘菜名县。然而当前,衡东县土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目前还没有形成专业化种养模式和标准化制作工艺,品牌打造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全国整体品牌效应。”蒋崇华告诉记者,土菜产业人才不足,每年培训专业土菜厨师不到500人,市场上厨师缺口至少1500人。为此,蒋崇华此次参加省两会,带来了《关于支持衡东大力发展土菜产业的建议》。“我们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创新发展’的思路,围绕‘谱、园、网、团’四字做文章,大概念做食材谱、大手笔做加工园、大跨度做营销网、大规模做专业团,积极抢滩预制菜产业发展“新风口”,大力研发、生产预制菜,着力延链强链,真正将土菜产业做大做强。”蒋崇华踌躇满志。蒋崇华说:“做好一桌湖南饭,衡东土菜上头碗!”他建议将衡东土菜纳入“一桌湖南饭”的总体规划、品牌规划、产业规划,通过有机结合,形成标准化的样板,予以规范与扶持,将衡东土菜产业作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地域品牌消费、拉动三农发展的模板来抓。△衡东土菜。资料图片蒋崇华认为,要充分挖掘土菜产业中的文化理念,“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人”,衡东的状元文化、红色文化、“茶担子”文化孕育了衡东土菜之魂。他建议省里结合每年中国食品餐饮博览会,支持衡东做好衡东土菜主题专场的品牌推广工作,探索土菜体验性文化。“要让全国各地食客都来品尝衡东土菜,体验衡东土菜的特殊味道,一吃就爱吃,一段时间不吃还不行。”蒋崇华说。蒋崇华建议,整合家政、就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相关培训资金,支持衡东开展土菜管理、策划、营销、服务、厨师等培训,为衡东土菜发展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动态衡东文旅Thu Feb 23 00:00:00 GMT+08:00 2023
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现就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在旅游发展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二、重点任务(一)加强项目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梳理,遴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当地民众广泛认可、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为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二)突出门类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不同门类,要找准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深入挖掘民间文学的价值和精神内涵,讲好当地传说故事,让游客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鼓励面向游客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积极开发传统工艺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内涵。将传统体育、游艺纳入旅游体验。依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康养旅游。挖掘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内涵,让游客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体会中国人顺应时节、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独特智慧。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三)融入旅游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对在旅游空间范围内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加强保护传承,提升展示利用水平。鼓励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选择适合的代表性项目进旅游空间,从其他地区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适合本地文化生态,被当地群众和游客接受认可,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和同质化发展。要为传承人在旅游空间开展传承实践和旅游服务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传承人参与旅游管理。要将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向国外游客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推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四)丰富旅游产品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相关元素融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主题公园、旅游饭店,融入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推出一批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民宿。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鼓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作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导游词、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五)设立体验基地参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游客深度认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要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聘请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将遴选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场所和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研学等服务的旅游相关场所,设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六)保护文化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古街、古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孕育生存和传承发展的重要空间。鼓励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古街、古镇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所(点)、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创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方式,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向游客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故事。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保障当地村民、居民的生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文化生态不受破坏。依托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发展旅游,应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群体意愿和当地风俗习惯。(七)培育特色线路支持在已有旅游线路中有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等内容。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加强推介宣传,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以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特色景区、特色村镇、特色街区为点位,与相关传承人开展合作,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支持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活动,围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八)开展双向培训双向培训是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旅游行业相关群体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要将旅游相关业务内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范围,帮助传承人、保护工作者了解旅游行业特点、政策法规、运营模式、游客需求等,提高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传承人对其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的认识。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旅游行业培训范围,帮助导游、讲解员、旅游开发者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知识内涵和保护理念,提高在旅游中合理利用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欣赏、尊重、认同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组织实施(一)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落实工作方案。要加强指导,及时建立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合力。要明确各方职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强化监督管理。(二)鼓励探索,宣传推广。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探索,选择资源条件好、工作基础扎实的地区开展试点和示范点工作,逐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理论实践研究,通过论坛、研讨、讲座等方式,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推动各类各级媒体宣传推广各地的典型实践和有益经验。文化和旅游部将宣传推介各地工作成果。(三)及时总结,适时评估。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对在旅游中不当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的,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向相关责任主体提出整改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评估,发布评估报告,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动态文旅之声Wed Feb 22 00:00:00 GMT+08:00 2023
湖南衡阳:走进博物馆感受奇石和非遗魅力
小朋友们在参观“奇石话说”,感受奇石、化石的魅力。通讯员 曹正平 摄小朋友们在自己操作皮影戏,感受非遗的魅力。通讯员 曹正平 摄近日,“湘吐一家亲,民族团结行”交流联谊活动在湖南衡阳举行,来自吐鲁番市鄯善县阿曼夏学校的同学们来到衡阳市奇石文化博物馆,他们在这里与各种奇石亲密接触,观看非遗皮影戏,还自己动手操作起皮影戏,切实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据悉,吐鲁番市鄯善县是衡阳市的对口援助县,从1998年至2023年,衡阳市共有九批202名队员进疆开展援疆工作。
动态中国教育新闻网Wed Feb 22 00:00:00 GMT+08:00 2023
珠晖区一企业上榜衡阳市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名单
衡阳波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衡阳鱼丸”被认定为衡阳市、珠晖区非遗传承技艺项目。红网时刻衡阳2月21日讯(通讯员 唐兰荣)2月20日,衡阳市总工会公布2021年度衡阳市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名单,衡阳波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榜。衡阳波哥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位于衡阳市珠晖区原船山玻璃钢厂以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分为“预制菜”生产车间、“干货”生产车间、直播基地等,其产品主要有金甲岭鸡萝卜、衡阳鱼丸、衡阳土头碗预制菜、各类农产品特色干货等。2019年,董事长周波荣获“衡阳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该公司充分利用线上平台优势,带动当地农特产品开发与销售,业务连续4年翻番。其中“金甲岭鸡萝卜” 采用当地黄泥萝卜经盐渍加工而成的“鸡萝卜”,以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众人喜爱;“衡阳鱼丸”以五斤大黄皮草鱼为原料、鱼丸无骨、Q弹鲜香、衡阳地标产品等特点广受客户喜爱,并利用科学方法,改进“鸡萝卜”和“衡阳鱼丸”的生产工艺,在保持其原有风味的基础上,使其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并彻底解决产品的保鲜保质。“金甲岭鸡萝卜”被湖南省商务厅评为“湖南省老字号”,“衡阳鱼丸”获得“国家地理商标”、被认定为衡阳市、珠晖区非遗传承技艺项目。该公司通过打造抖音直播基地,并联合各网红达人直播带货、全国社区团购平台、旅游客户群体等方式拓展客户群体、产品销往全国。扶持创业129 人,吸纳农民工、农村转移劳动力119人拉动就业280人,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年利润达100万元。
动态红网Tue Feb 21 00:00:00 GMT+08:00 2023
耒阳非遗,耒阳红薯粉皮加工技艺
耒阳红薯粉皮加工技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以红薯淀粉为原料,将红薯冼净,经手工磨碎、纱布过滤、淀粉溶解、晒锅蒸熟、手工拉皮、簸箕晾晒、菜刀切条、竹筒晒干、藤式打捆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制成色泽黄亮,身干条细,均匀片薄,韧性好,拉力足,食之柔软爽的香甜可口的耒阳红薯粉皮。耒阳红薯粉皮采用无公害特色红薯淀粉加工而成,天然纯正、绿色健康、口感细腻、易藏耐煮、清香四溢。其特点是保存期长,老幼皆宜,既可作主食,亦适用于火锅、调汤、凉拌、热炒、卤味等烹制。是预防衰老、养颜抗癌的上乘佳肴。2013年,耒阳红薯粉皮加工技艺被列入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湖南耒阳:耒阳红薯粉皮亮相第二十三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现场金秋十月,稻花香里说丰年,锦绣潇湘美如画。10月28日上午,第二十三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中部农博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湖南新食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耒阳红薯粉皮”品牌产品亮相中部农博会W3特色产品馆,琳琅满目的红薯系列商品颇受观众及采购团的青睐。衡阳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曾建华,衡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方进,耒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茵芾、副局长资琼等领导赴特色产品馆“耒阳红薯粉皮”展位巡展,给予充分肯定和建议。曾建华一行在“耒阳红薯粉皮”展位仔细查看了商品,并与参展新食康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发展和产品展销等情况。曹建华指出,“耒阳红薯粉皮”要做拳头品牌,做足品牌文章,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推动品牌美誉度。通过本次博览会,湖南新食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场签约5家合作代理商,2家电商直播平台,1家批发市场商户供应。然而,公司通过红薯产业发展带动地方农户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新的力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现传统工艺+科技融合创新,得到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的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名录,与此同时,通过不断探索使品牌赋能,进一步坚持品牌强农战略发展标准化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争打造省级地域标杆品牌。耒阳红薯粉皮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也是耒阳四宝之首。耒阳市红薯粉皮用手工制作,将红薯冼净,经磨粉机研磨、过滤、去渣、沉淀粉用清水调臧糊状,匀薄盛入金属皿器,蒸熟后冷却、切条、晾干而成。薯粉皮易熟,软而香甜可口,是餐馆酒店一道廉物美的佳肴。耒阳市红薯粉皮用手工制作,将红薯冼净,经磨粉机研磨、过滤、去渣、沉淀粉用清水调臧糊状,匀薄盛入金属皿器,蒸熟后冷却、切条、晾干而成。薯粉皮易熟,软而香甜可口,是餐馆酒店一道廉物美的佳肴。红薯粉皮又名"合粘",这是耒阳人对红薯粉皮的俗称,只有当地人听得懂。耒阳红薯粉皮,可谓名扬三湘。很多外地人到耒阳游玩,最爱带的特产,除了茶籽油就是红薯粉皮。在耒阳乡村,村村会做红薯粉皮。立冬前后,正是红薯收获季节,人们把红薯一担担挑到清澈的溪水边,一个个洗净,再把烂红薯丢掉,把有疤痕的剔除,选出好薯,放到石磨里磨成薯浆,过滤,淘出薯渣,便成了洁白的淀粉,藏在大缸里。想吃或者赶价的时候,村民就架起炉灶,拿出锡做的蒸盘,在盘底搽上一层茶籽油,再把红薯淀粉用清水稀释,放在蒸笼里蒸。蒸时要掌握好火候,否则就会造成枯皮或者薄厚不一,影响外观和质量。蒸熟后,把锡盘一个个从锅里取出,再凭手法的张力均匀把粉皮扯开,一张张挂在竹竿上晾晒,直到风干了才取下,按照重量打成捆,一斤装两斤装不等,这就是成品的"合粘"了。在耒阳,红薯粉皮做的最好的当属小水人做的。天眼塘山峦翠绿,塘水清澈,全村百余户人家,世代以栽红薯、做"合粘"为业。天眼塘的"合粘"色泽光亮,白中泛青,晶莹如玉,无论烧炒、火锅、油炸、汤煮,都不糊锅,滑而有口感,软而带香甜,嫩而有嚼头,是红薯粉皮中的极品。红薯粉皮价廉物美,口味鲜美,常吃有延年益寿、祛病抗癌、健体养颜之功效。
动态Fri Feb 10 00:00:00 GMT+08:00 2023
祁东:多彩文化庆新春,传统佳节韵味浓
祁东县融媒体中心2月9日讯(通讯员:陈国保)春节期间,祁东县开展迎新春民间民俗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用文化惠民的方式温暖群众,营造浓浓的年味。为期近一个月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在祁东城乡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开展,把一场场精神文化盛宴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春联抒新春、百姓赏春晚、梨园颂新春、曲艺唱新春、诗词赋新春、非遗展新春、排灯舞新春、龙狮闹新春、篝火映新春、灯谜乐新春十大新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轮番开展。活动中将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到创作和表演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祁东本地祁剧、渔鼓、骨牌灯、龙狮等展现地方特色的节目,让群众感受到了家乡传统文化。一个个充满年味的节目,一场场满怀乡情的表演赢得了广大乡亲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祁东迎春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共开展20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网络观众超百万人次。
动态祁东县融媒体中心Fri Feb 10 00:00:00 GMT+08:0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