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领导调研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8月23日下午,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袁立明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调研非遗保护传承情况。袁立明一行仔细参观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遗保护项目实物展陈及介绍资料,详细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现状。目前,我市已公布非遗保护项目61项,代表性传承人115个。其中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衡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代表性传承人12个,常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1个,代表性传承人103个。袁立明要求,要继续坚持开拓创新,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凝聚的深刻内涵,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来保护、传承和宣传展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充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这一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发挥有效功能作用,全力做好相关技艺流程的图文资料收集展示。要加大申报、传承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不断开创非遗工作新局面。
动态常宁市融媒体中心Wed Aug 24 00:00:00 GMT+08:00 2022
品特色水果 赏非遗节目衡山县水果采摘季活动开幕
湖南日报8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德荣 通讯员 夏建军 胡婷)放眼望去,十里桃园散发着浓郁清香,连片葡萄园里的阳光玫瑰葡萄青翠欲滴……数百名游客漫步果园,品尝香甜水果,欣赏非遗节目。13日,“初恋味道·果约永和”衡山县第二届水果采摘季活动在永和乡菁香桃基地拉开帷幕。这次采摘季活动将持续一个月,并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用皮影戏、岳北山歌、龙舟竞渡、龙狮、衡山花鼓灯小戏等非遗节目“搭台”,唱响特色小水果这场戏。同时,还有衡山“水果地图”发布仪式、“我的爱情梦·我的桃花运”青年联谊交友活动、“以廉齐家·葡萄架下话家风”清廉家庭建设主题活动、乡村振兴现代诗邀请赛、抖音短视频邀请赛等活动。衡山县是我省首批“家庭小水果县”。近年来,该县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壮大乡村旅游,一大批农产品享誉省内外。永和乡是衡山县首个省级示范农业强镇,形成了“五大品类、九大基地、万亩规模”的小水果发展格局,素有“小水果之乡”美誉。目前,永和乡水果种植面积达1万亩,有菁香桃、沃柑、冬枣、茂谷柑、阳光玫瑰葡萄等1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3亿元。
动态华声在线Tue Aug 16 00:00:00 GMT+08:00 2022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赋彩新时代画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在贵州省毕节黔西市化屋村,苗绣产业带头人杨文丽正带领着绣娘们精心制作着苗绣长卷。这幅长卷完成后,长度达到九米,上面描绘的是化屋村人十年来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让杨文丽至今难忘的是,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化屋村,走进苗绣工坊,鼓励她和大家把特色苗绣传承好、发展好。化屋村地处乌江峡谷的深处,曾经由于交通闭塞、产业缺乏,成为深度贫困村,如今在苗绣产业的带动下,化屋村的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村寨面貌越变越美,发展的道路也越来越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从江苏徐州香包到四川唐昌布鞋,从广东潮绣到青海藏毯再到陕西绥德石雕,在调研中,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非遗项目,他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总书记的关心和部署下,我国已建立起社会力量参与、多层次多渠道传播的非遗工作新格局。截至2021年12月,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共认定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代表性传承人9万多人;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顺利推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中,我国已有42个项目入列,位居世界第一。让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文化和旅游等部门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促进非遗项目产业化并走向市场,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各地还充分发挥以非遗项目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的独特优势,设立覆盖398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工坊1100多家,实现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风采。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面向未来,非遗传承发展的社会基础雄厚、后劲十足。目前,非遗普及教育正在广泛开展,非遗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不断推进,《“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到2025年,非遗代表性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健全,创造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参与感、获得感明显提高。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共享保护发展成果,多彩非遗在新时代生机勃勃,为文化强国注入坚实底气和强大动力。
动态央视新闻Sat Aug 13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八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1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9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无量天尊 酒亦醇香——记衡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修真道人 肖太鹏或是因为一次顿悟,亦或是前世积下真功德,原本聪慧过人的农家孩子肖太鹏,1982年跑到华山的五里观,成了一名全真龙门派的道士,道号肖理龙,成为了人人称奇的肖道长。说到道家,人们大多羡慕的是他们的无拘无束云游四方、传道析然,但真正了解其生活的人并不多。道家极其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戒荤食素,多居于远离喧闹之都的丛山峻岭。所居之处松针树木茂盛,饿了,便就地取材,以松针充饥。“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久之,遂以松针酿酒,长期储存以食用,或作打通经脉的纯天然药材。在一代代传承中,松针酒酿制技艺随之而生。肖太鹏不仅是当下极为热闹的道家辟谷术、拍打法、拉筋术的推动者(或者说是起始人),更是松针酒酿制技艺的传承人。出道后,肖太鹏感悟《道藏》真谛,深得师傅真传,将松针酒酿制技艺不断发扬光大。每年逢端午(一年阳气最盛之时),他便大量采集鲜嫩的松针,清洗、拌以糖料等,装坛密封,让松针原始发酵,待到重阳节时开坛饮用。松针酒原本为出道之士酿制。长期实践验证得出,松针酒不仅可充饥,还可用来医治患者。久之,松针酒酿制技艺便被世人认可并流传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出道之士的饮食也不断更迭换代,单纯以松针酒为主食的道士越来越少,松针酒酿制技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因时制宜,考虑良久后,肖太鹏决定改变保护传承策略,保存松针酒的精华,横向研究,挖掘潜力,拓展市场。当时,肖太鹏的家乡祁东县步云桥镇金龙岩村十分贫困,交通极其不便,且无产业支撑。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改变现状,肖太鹏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八方化缘寻求资金,将村里往邵阳方向的马路修通并硬化。自此,金龙岩村往邵阳方向的“肠梗阻”被打通。如何从根本上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这是肖太鹏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肖太鹏想到两个办法。一方面,他利用现有的资源,募资重修金龙宫,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以此作为旅游和疗养之地,吸引外来游客;另一方面,他将松针酒酿制技艺引入金龙岩村,培植产业,让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现象也可得到缓解。但,谁来承接松针酒酿制技艺?作为酿制技艺的传承人,肖太鹏本应该亲力亲为,但作为道长,重点在修行,云游四方是家常便饭,更何况自己还有一派道士,平时还得给邻里乡亲义诊,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教村民酿制。松针酒的酿制工艺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一坛优质松针酒的出酒时间在五年以上。如何将松针酒传承下去?这成了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举贤不避亲。肖太鹏左右思量,想到了自己的侄儿肖寒暑。肖寒暑打小就在云南发展打拼,如今在昆明有一家大型超市,还有以制作黑蒜、田三七为产业的农业基地,正处在事业正蒸蒸日上之时,要把他叫回来,谈何容易?肖太鹏顾不上这么多,深思熟虑后认定侄儿就是传承的最佳人选。初次沟通后,肖寒暑以为叔叔在跟自己开玩笑,想都没想就一口拒绝:“金龙岩村就是乡下角落,嘛样搞也发不起财的。”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肖太鹏次次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劝导侄儿:“人活一世图什么?还不是图留个好名声,做些有价值的事。人本事越大就越要为众生努力,只赚钱给自己用,活得还不如蝼蚁。”这番话彻底打动了肖寒暑,他毅然放下昆明的事业,跟着叔叔回到了金龙岩村。▲肖寒暑要想在金龙岩酿出品质好的松针酒可不简单。地理环境、水质都需达到酿制松针酒的条件。确认酿制条件符合标准后,又有了新问题。村民们不了解也不认可松针酒,认为将松针泡到酒里是“没事找事”。肖太鹏并不着急。道观里只要有人来,他便请来人喝一口松针酒。那些喝过松针酒的人,纷纷感到酒香浓郁,醇正悠长。尤其是有些患病之人喝了松针酒后会觉得身体好了许多。时间一长,松针酒的名气便出来了,求酒之人络绎不绝。现如今,松针酒成了金龙岩村的一大特色产品,家家都学着酿制松针酒。以肖寒暑为首的众人则建立了专业的酿酒团队,打造了一千余平方的松针酒储存地窑,将酿好的松针酒放到窑里存上五年以上。随着金龙宫的改扩建基本完成,酒窖的架子已经拉起,酒厂也在规划之中。一个未来可期的松针酒产业园和旅游养生圣地,将在偏僻而地狭的金龙岩村悄然崛起。
动态衡阳非遗Fri Aug 12 00:00:00 GMT+08:00 2022
清廉常宁 | 非遗剪纸扬清风 清廉文化进税务
为打造清廉文化税务机关,营造清风正气氛围,8月4日,市税务局举行“清廉文化进机关”活动,邀请市非遗剪纸传承人现场为大家进行剪纸教学与现场指导。一把剪刀,一张纸,清廉之风纸中来。此次活动通过廉政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剪纸、瑶族“谈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廉洁元素,以字传义、以画传情,让全体工作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加强清廉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国家税务总局常宁市税务局充分发挥清廉文化的导向、教育、激励和约束作用,建立健全清廉文化工作制度,积极打造廉政文化机关建设。
动态常宁宣传Thu Aug 04 00:00:00 GMT+08:00 2022
常宁市罗桥镇:非遗扬清风 廉洁文化入人心
7月31日,常宁市罗桥镇下冲村新屋袁家举行第六届“常宁字灯”文化节,在非遗传承中注入廉洁因子,打造清廉村居,助力乡村振兴。在罗桥镇下冲村新屋袁家,数十名村民整齐划一地舞动两条金黄灿灿的长龙,尽情盘旋、翻腾、飞跃,卷起滚滚热浪,一展魅力风采。28位10多岁的青少年,每人手持一盏带“字”的灯,跟随指挥者的彩旗号令,不断变换队列,把传统“字灯”组合成廉政“佳句”,弘扬清廉村居文化。“结合我们传统字灯文化,展示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来树立我们清廉乡村、正气之风,传承好、守护好我们传统文化遗产, 依托传统文化打造清廉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常宁字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运生说。新屋袁家“字灯”历史悠久,至今已600多年,被列入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八个灯笼上每灯一字,两侧饰以花草虫鱼等,灯内可点烛,白天晚上可耍。“天悬镜映月华中,玉树千枝花吐红。鲜色物融春绣景,烟凝柳苑拂熏风”。由村民代代相传发展而来的“字灯”,精巧夺目,古色古香,诗意盎然。如今,村民守正创新,在传统非遗项目中植入清廉文化,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清廉思想广为深度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清廉村居,助力乡村振兴。“常宁市罗桥镇下冲村新屋袁家,在传统的非遗项目中植入清廉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清廉思想在广大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青年学生中传播,助推清廉常宁建设。”常宁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杨逵告诉记者。当天,该村还开展了助学表彰活动,对村里今年考取大学的学子、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进行助学颁奖。阳青参加。
动态常宁市文化馆Wed Aug 03 00:00:00 GMT+08:00 2022
清廉衡阳 常宁:非遗扬清风 廉洁入人心
视频介绍【导语】常宁市罗桥镇举行第六届“常宁字灯”文化节,在非遗传承中注入廉洁因子,打造清廉村居。【正文】在罗桥镇下冲村,数十名村民整齐划一地舞动两条金黄灿灿的长龙,尽情盘旋、翻腾、飞跃,卷起滚滚热浪,一展非遗魅力。28位10多岁的青少年,每人手持一盏带“字”的灯,跟随指挥者的彩旗号令,不断变换队列,把传统“字灯”组合成廉政佳句,弘扬清廉村居文化。【同期声】 常宁字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袁运生展示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来树立我们清廉乡村、正气之风,传承好、守护好我们传统文化遗产, 依托传统文化打造清廉乡村。【正文】新屋袁家“字灯”历史悠久,至今已600多年,被列入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八个灯笼上每灯一字,两侧饰以花草虫鱼等,如今,村民守正创新,在传统非遗项目中植入清廉文化,让清廉思想广为传播。【同期声】常宁市纪委监委宣传部部长 杨逵在传统的非遗项目中植入清廉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清廉思想在广大党员干部、普通群众、青年学生中传播,助推清廉常宁建设。
动态衡阳新闻网Wed Aug 03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七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1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9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缘与愿——记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刘晓安缘,即缘分,是一种情结;愿,即愿望,是一种情愫。有缘无愿,如同有缘无分;无缘有愿,如同一厢情愿;有缘有愿,才是干事成事的关键。这大概说的就是衡南七巧龙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晓安。每每看到七巧龙走山间、过田垄,正月里来闹新春,40年前的情景便会浮现在她的眼前,一幕幕仿佛就发生在昨天。40年来,只因相逢,她与七巧龙便再也难以分开。风风雨雨,烈日寒冬,她都坚持与七巧龙并肩前行。七巧龙越舞越眩丽、越舞越风光;而她,尽管青春不再,但悸动的心依然如故,只想看着它舞上云端,引领风骚,越发传奇、风光,岁月才算没有磋砣。1982年春天,在一个淅淅沥沥下着雨的早晨,刘晓安背着书包撑着雨伞,艰难地走过一道道泥泞湿滑的田埂,来到江口镇九龙乡延寿村。迎接她的是江口镇文化辅导员廖彩玲,两人见面来不及寒暄便直奔正题。“刘老师,这样的天气把您请出来实在抱歉,我们想请您指点指点七巧龙舞。”廖彩玲不好意思地说道。“工作不分环境,有需要我的地方,我高兴还来不赢呢。”刘晓安如是说。当时,刘晓安正参与衡南县民间舞蹈集成、挖掘和整理工作。她走遍了衡南的山山水水、村村户户,在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土地上,接触认识到很多留存完好的传统民间艺术,可以说她正处在一个艺术的亢奋期。也许是因为年轻,刘晓安对文化艺术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向往。江口镇九龙乡延寿村的上王家和下王家有一条“龙”,和别的村子的“龙”极不同,连叫法也奇奇怪怪——叫什么“狗婆蛇龙”。知晓后,她按捺不住想一睹为快。但奇怪的是,当她走进延寿村与村里的老人们说起时,竟没有人愿意搭理她。尽管一旁的廖彩玲是江口人,向当地人说刘晓安如何的好,可大家偏冷若冰霜不理不睬,好像刘晓安是“不速之客”。刘晓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问及究竟,半晌后廖彩玲才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怕我们偷学舞龙技艺,他们湾里的人特别看重‘狗婆蛇龙’,不是本湾的人是不能学的。”一语惊醒梦中人。没办法,她马上返回县里,向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领导听后很重视,立即派出了熟悉延寿村的干部与她们一道再次走进延寿村,白天到田间帮村民耕作,晚上与村民讲政策、讲意义、讲作用。真诚所致,金石为开。刘晓安与干部们六顾延寿村,最终,乡亲们被她们的执着打动,慢慢接受并毫无保留道出了一切。刘晓安带着当时仅几个月大的儿子住进了延寿村,在村支书廖仁凯的安排下,向廖仁正、廖仁加几个老艺人学习七巧龙舞技艺。老艺人们多年没舞,没有道具,记忆也模糊,便用绳子绑着七根筷子作道具,边回忆边讲述边示范。刘晓安一边观摩一边详细记录,几个月后,她终于把七巧龙舞的套路基本挖掘出来了。刘晓安对舞龙十分熟悉,只是“狗蛇婆龙”与传统舞龙大有不同。在完成前期的收集和整理并绘出龙舞动作的整套图谱后,1983年春节,刘晓安萌生了要恢复“狗蛇婆龙舞”的想法,与廖支书不谋而合。村民很快聚到一起。为了让动作更加完美,刘晓安邀请国家、省、市多位专家前来延寿村,手把手指导村民们一些具舞蹈性的动作。动作的编排、阵势的摆布,结合村民们对“狗蛇婆龙”的记忆,全都经专家们一再推敲,一点一点舞了出来。第一次合演非常成功,此后,一浪高过一浪。七巧龙舞在全省引起轰动,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观众们无不拍手叫绝。从那时起,刘晓安越发深刻地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深深爱上了七巧龙舞。1987年春节,衡阳市举办衡阳之春第一届龙舞大会,延寿村民众热情高涨,齐呼“要参赛”。尽管村民们自愿不计报酬,但接送村民的交通工具从何而来?为解决这一难题,刘晓安几经奔波多方努力,从衡阳市军分区借了一辆解放牌军车,把演出的队伍送到了市里。乡亲们精彩绝伦的演出,在技巧、动作、编排上都无可挑剔,获得了满堂彩,并夺得特等奖。第二年,北京举办旅游文化艺术节,慕名特邀七巧龙参赛,可交通问题实在无法解决,只好忍痛拒绝。而这,也成了刘晓安一生之痛。为了宣传推广七巧龙,让七巧龙舞得更高更远,1994年,衡阳市组织龙队参加福建全国舞龙邀请赛,市委宣传部安排刘晓安当教练。刘晓安把七巧龙的龙盘花、龙腾云、龙穿尾动作编进了比赛自选套路,结果不负众望,取得了第三名。1995年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舞龙锦标赛,刘晓安又将七巧龙的龙媵云、单龙下海等套路编进了比赛自选套路中,获得了银奖。通过比赛,七巧龙舞的自选套路受到了组委会和广大参赛队员及观众的认可和高度赞扬,单龙下海动作还被组委会引荐为全国比赛规定套路,并被命名为“龙脱衣”动作。1989年,衡阳市举办庆祝建国40周年文艺演出,刘晓安将七巧龙与湘衡盐矿选送的舞蹈《我和我的祖国》巧妙结合,与宋祖英同台演出。1992年,衡阳市举办南岳庙会暨经济贸易洽谈会,刘晓安设计了8条七巧龙参加龙飞凤舞。来自全国各地参加会议的同志们都大开眼界,并为衡阳地区优秀的传统艺术深深折服。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七巧龙的传承工作遇到困难,刘晓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刘晓安找到有关领导汇报,谈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同,并将衡南彭飞文化武术学校作为七巧龙传承最佳基地,扎根发芽。自此,为了传承,刘晓安在学校开启常住模式,七巧龙的传承再无间断。有一次刘晓安在学校排练七巧龙,由于条件差、天气热,宿舍没有电风扇,晚上热得无法入睡,她就用冷水洒在席子上降温,热了再洒,反反复复。就这样,刘晓安一直坚持、坚守。七巧龙在彭飞文化武术学校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动作“四龙呈祥”也诞生于此。因为学生是一群练过武术的孩子,这让七巧龙在舞动时更加虎虎生威,表演观赏性大大增加。2003年,武校的七巧龙队员们参加衡阳市映武黄花杯比赛获得最佳编排奖和表演一等奖。2010年,队员们代表湖南省应邀参加奉化国际舞龙邀请赛获得金奖,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作为本土艺人,刘晓安从不懈怠,全身心投入七巧龙舞的保护与传承。如她所言:“我将七巧龙当作自己的生命一样看待。”衡阳武警部队、县里的中学邀请她去传授七巧龙技术,她从不讲价钱、计报酬,每到一处,都深受学员们的喜爱,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守正创新,四十年缘与愿的融合,刘晓安做到了,而且将七巧龙舞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未来,七巧龙定将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动态衡阳非遗Mon Aug 01 00:00: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