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三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一朵兰花向“艺”开——记衡阳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小兰人生是一门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都是自己的作品。对于杨小兰来说,花鼓戏的舞台就是她的人生,一个一个角色就是她的生命。十年为戏曲,只因把戏唱。1977年,杨小兰考入花鼓剧团,从师阳映太、刘昭应、周恩兰、谢若梅等衡州花鼓戏老艺人,主攻花旦,也能演正旦、彩旦、老旦、刀马旦、反串小生。1984年,杨小兰被评为湖南省第一批青年优秀演员。杨小兰在首届湖南艺术节《家园泪》饰张仁一角从艺以来,杨小兰便以“呷得苦、霸得蛮”而享誉衡阳戏曲界。师父和师兄师姐这样评价她:“兰妹子不简单呀,霸得蛮、耐得烦。一甲戏人家学几下就好了,她不行,非要左来右来,把甲戏唱得耳朵发麻了还要唱。”正是有了这种执着,她的戏在唱腔、语言、形体上都极富艺术的感染力。在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刻画上颇有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花鼓韵味。剧团每年要完成200多场演出任务,杨小兰从不塌场。有时候一天四、五场演出,很多演员都吃不消。杨小兰则不会,对她来说,戏比天大,一旦剧团里有演员抗不住了,她就会冲上去喊道:“我来吧,我来演!”杨小兰参加非遗演出这就是杨小兰,是众人眼中救人以急难的“百变女郎”。演出时,往往是演完了《刘海砍樵》中的胡秀英,接着又扮《状元打更》中的状元文素,又上《春草闯堂》中的正旦李半月,再塑《豆腐郎》中的彩旦豆母。在她的摇身一变中,观众如痴如醉、兴奋不已,称她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她的同事们常说:“有杨老师在,不怕戏演不下。”杨小兰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剧照杨小兰便这样沉浸在她的戏曲世界里。嗓子唱哑了,不要紧;身体唱累了,不要紧。只要她还在舞台上,那她一定就是一个角色、一个身段、一个传奇。也因此,她又成了衡阳戏曲界有名的“拼命三郎”。2003年,在一次南岳汇报展演中,原先定好的苏州评弹演员因演出不能前来。在这火急火燎之下,杨小兰拍胸脯上前,说:“我以前学过,让我来吧!”在演出当中,她不仅唱好苏州评弹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还演唱了花鼓戏《刘海砍樵》。观众好奇地问:“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是唱评弹的,怎么花鼓戏又唱得这么好!”杨小兰回答说:“我是衡阳市花鼓剧团的!”作为衡阳戏曲剧团的优秀演员,杨小兰同志多次被选派参加省市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为衡阳市的文化艺术事业争光添彩。1989年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洞庭之秋”艺术节,在刘和平新编历史剧《玉碧血》中饰上官明珠获配角奖;1989年在衡阳市迎接建国四十周年创作剧目汇演《狐裘恨》中饰胡郁青获主演一等奖;1995年在现代花鼓戏《孔繁森》中饰演孔妻一角被衡阳市登报表扬。杨小兰不仅戏演得好,导演能力也很出众。剧团没有专职导演,而杨小兰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日积月累了丰富的经验,因为工作需要,她亲自执导了《贤淑女》《女驸马》《桃花梦》《状元打更》《观音送子》等作品,同时还参加了《勿忘我》音像中心的拍摄,录制传统花鼓戏精粹VCD光盘多达十多张,为剧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种成绩的取得,多年为衡阳戏曲的不断付出,杨小兰经常被评为年度“先进工作者”。2006年,她自导自演的现代小戏《三喜临门》参加第二届省艺术节获银奖。2009年,剧团要参加第三届省艺术节,由于资金不足,无力聘请专职导演,杨小兰说:“让我来吧!”就这样,由她导演的大型古装戏《喜盈门》荣获“田汉导演奖”。2010年,她荣获衡阳市花鼓戏剧团“特别贡献奖”称号,这是剧团建团半个多世纪唯一颁发的殊誉。2011年,她参加衡阳市创作剧团汇演,由她执导的大型现代戏《父亲》荣获“优秀导演奖”。各种各样的成绩凸显了她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复合型人才,也正因如此,她不断得到衡阳市文化系统各任领导的交口称赞。2019年、2020年,她连续两年获得“湖南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杨小兰进小学授课作为衡州花鼓戏主要旦行演员和该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小兰充分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正如她自己所言:“我不辞辛苦地传授花鼓戏,就是想让这朵‘艺术小花’,永远扎根在湘江河畔和衡阳人的心中。”在她持续经久的努力下,李红、敖贤美、胡西北、王玉娇、胡涛等徒弟脱颖而出。其学徒阵容中生旦净丑,样样齐全,不负师恩纷纷在大小汇演上获得优异成绩。杨小兰老师指导学生排练由于戏曲活力消减,青年演员上台的机会远远少于她们当年。为了培养徒弟,杨小兰总不厌其烦地示范唱腔与动作,把一个个角色、一段段唱腔,重复不断地教授给爱徒们。而长期的不辞辛苦的舞台生涯,使她落下了脊椎盘突出的病症。每看她负痛授艺,徒弟们都心如刀割,劝她好好休息。2010年,杨小兰的徒弟们集体试水,一同参加青年演员折子戏会演。当时杨小兰旧病复发,徒弟们都不忍心让她排戏,她淡淡一笑说道:“你们是剧团的希望,让我来吧,这是我的使命。”一朵兰花向“艺”开,唱好花鼓戏已成为杨小兰的宿命。在浓妆重彩的笑容下,藏着辛苦与疼痛,洒着汗水与泪花。杨小兰倾尽了一生,担起的是一个演员的责任,一个艺术家的使命,是当之无愧的衡州花鼓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传承与守正的路上,任重而道远。
动态衡阳非遗Mon Feb 14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一面铜锣响千年——记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冬元铜锣厂厂长罗冬元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打在树上瓦上,湿了坛下乡那条绵延了千年的老石板路。一个老者隐隐走来,肩上一面铜锣,手上一根木槌。一声锣响,一声吆喝,各家各户,鸡鸭入笼哟!那锣声,那喝声,仿佛千年响一回,只在坛下垌里久久不停……据考证,坛下乡手工金属制品加工制作延续有一千七百多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鼎盛期。少一锣无乐,少一弦亦歌。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的铜锣,在坛下垌里响了一千年。我们的视角跟随着锣声来到了坛下乡冬元铜锣厂,见到了坛下铜锣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罗冬元。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坛下赶圩”是那时耒阳、攸县、常宁、桂阳,四近乡邻的一句口头禅。圩上所售卖的产品,是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金属制品——铜锁、铜壶、铜勺、铜碗、铜筷子,凡日常生活用得上的,能够用铜加工的,坛下圩上都有卖。按那时坛下人的说法:“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而今,却只留下了响砌千年的铜锣。机械加工取代手工制作给耒阳的坛下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或许是坛下乡人没有及时抓住这样一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从而让千年古圩镇没落了下去。然而,机械无法加工制作的中国传统乐器铜锣,幸运的在耒阳的坛下垌里保存了下来。在与罗冬元的聊天中,我们得知,铜锣的加工生产技艺历史上可能源于三国时期。当时坛下是一处东西南北,四野交合之地。走水路经舂陵江可达湘江,从湘江而下洞庭;走陆路,经东西官道东可往现在的攸县、茶陵,西可往常宁、桂阳。正是其交通之便,才有了兴旺了千年的老圩场。铜锣以铜为主原料。但单以铜无以出音,制作铜锣时需配以锡、银等贵重金属,制作工序多达10余道。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六代以来做的都是同样一件事——每日从配料开始,熔水、制胚、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全是一个人一点一点地敲或一锤一锤地锤,一面锣才成个样子。等到最后再一锤下去,因为这一锤子下去,衍生了一个中国有名的成语,叫作“一锤定音”。用罗冬元的话来说,别看一面铜锣一锤定音,但在这一锤子下去之前,经历了上千锤的敲打。年近古稀的罗冬元,面色如铜,一脸坚毅。虽为乡土之人,生于斯,长于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喝坛下垌的水,呷坛下垌的米,生来就是坛下垌的人。一个坛下垌的人,便有责任和义务将在坛下垌里响彻千年的铜锣,一直延续下去,让它再响千年。可以说,罗冬元是伴着铜锣声长大的。对铜锣从铜的熔化到锣的制成,他都一门清。为了谋生,他初中毕业就入了这个行当。1980年,正值青春年少的罗冬元到了坛下乡铜锣厂,因为读了点书,单位安排他专门卖铜锣。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前公字头的乡镇企业纷纷倒闭。早已在外跑得溜活的罗冬元,本来的想法就是到长沙买一个商铺,专门卖乐器。然而父亲的一句“不要银子一响,就忘了你屋里的老本行”喝醒了他。他想,祖上的手艺不能丢,既然晓得做锣鼓,为何不能自己做?因为父亲的一句话,1996年,罗冬元开始创办冬元锣鼓厂,招募一批手艺师傅。也是他的这一举措,坛下垌里的铜锣,才没有像其它铜制品一样在今天消声匿迹。生命是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在每段旅程中,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对罗冬元来说,从1996年创办冬元铜锣厂到今天,铜锣的制作技艺已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今机械加工横扫天下,坚持手工活,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如今的罗冬元早两鬓斑白,鹤发童颜,但他仍不放弃。为了降低劳动强度,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当,他反复思考,一点一点将这门纯手工的活与现代机械相结合。比如当初的纯手工旋转刮磨,如今改成了机械转动刮磨,再比如当初的手工锤打,现在也借助了空气锤。这些都大幅度减轻了制作铜锣的劳动强度,也极大增加了铜锣生产的效益和质量。然而无论如何改变,也改不了“一锤定音”。正是“一锤定音”确保了坛下铜锣独一无二的非遗属性,使它能成功跻身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行列。在铜锣制作过程中,“一锤定音”是它的最后一下,也是这一下,任何机械加工都无法取代。只有当家师那一锤下去,锣声才有,终生不去。而这一锤又怎么敲呢?罗冬元向我们解释了。他说,锣出来后,根据它的形状、折边、厚度,决定了它的音域,如高音锣、低音锣、中音锣等等,但最后的定音一定离不开定音师的一锤子。定音师在定音时须通过眼、耳、手三者协调,敲打铜锣的不同部位,主要以一个三角区域为主,通过对三点的不同敲打,以改变铜锣不同部位的厚度等方式,达到改变铜锣音效,确定其音域的目的。但这还不够。定音师会在一个关键部位突然落锤,这一锤之后,铜锣便会最后定下它的音质音效及音域。千槌打锣,一锤定音,道理也是这么来的。想听锣的声音,去寻找记忆中的一段回忆;想听鼓的声音,去剥落记忆中的一层尘埃。锣鼓咚咚,是一种回忆的音韵,它只属于中国。如今的坛下铜锣,因为罗冬元的坚守与坚持,早已走向了世界。目前,冬元铜锣厂在长沙、武汉、昆明、合肥、南昌、兰州、石家庄、贵阳等地设有分销点,以批发和零售的销售方式,年产和销售各型铜锣五万余面。锣音鸣,聚集民族之魂;鼓声响,传承中华文明。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从春秋的编钟到今天的铜锣,传承的不只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一面铜锣响千年,必为我们时代的强音,震铄世界。
动态衡阳非遗Thu Feb 10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一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只为湘剧守初心——记衡阳湘剧谭派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夏传进衡阳湘剧是湖南省地方大戏剧种,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涌现了许多衡阳湘剧表演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湘剧传承者,使衡阳湘剧这朵艺术奇葩常开不败,盛世华章。夏传进,衡阳湘剧谭派艺术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每想起自己的从艺之路,便有说不尽的故事。1980年,才11岁的夏传进被衡阳市艺校湘剧班的一位老师一眼相中,学艺生涯便从此开始。为了把筋骨拉开,夏传进一走进练功厅,就被师傅“踩”到了地上。无论他如何挣扎叫喊,老师偏不为所动。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压跨,是每一个学武戏者必经之路。夏传进天天起早贪黑,练习压腿、下腰、劈叉等,腿上青一块紫一块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天晚上,他要如厕,刚站起来就忽然摔倒。一阵疼痛从大腿跨间传到全身,如抽血一般疼。没办法,他只得扶着墙,一步一步挪到厕所。不说梅花苦寒来,宝剑却须千锤炼。也许是老师的激励,也许是母亲的泪水,也许是自己一颗不服输的心,他笨鸟先飞,别人玩耍的时候他练功,别人练功的时候他练得更加刻苦,甚至在别人睡觉时用绳子吊着腿继续练功。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厚积薄发,站到了衡阳湘剧的顶端,成为了衡阳湘剧实打实的表演艺术家。1983年的某一天,迎来了夏传进人生的攸关时刻。那时,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谭保成老先生来学校挑选接班人,学校打算选送一批学生跟随谭老练习。凭借着韧性和勤奋,懵懵懂懂的夏传进最终被谭老师选定,成其关门弟子。夏传进的衡阳湘剧艺术之路,从此一路“开挂”,成为今天衡阳大街小巷无人不识的夏胖胖。1987年10月,夏传进跟随恩师谭保成老先生代表湖南参加在武汉由湖北省承办的中国第一届艺术节,与谭老同台表演湘剧昆腔《醉打山门》,同饰“鲁智深”一角,荣获“楚天杯”大奖。有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夏传进一通百通,舞台小品、影视剧百花齐放,演什么成什么,尤以上世纪九十年代娱乐胖胖的电视形象而为雁城人民所熟悉和喜爱。“从湘剧到小品,就像开车换挡一样,用心了,熟练了,就可以很自然地切换了。”他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个词一个词地琢磨,不断地演练彩排。也是在那段时间,著名相声、小品表演艺术家杨志淳老师特意找了他,要他到长沙发展。“夏胖胖”、“夏利砣”,一时间又经湖南经视、湖南娱乐频道而广为传播。在多次的湖南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中,更以其轻喜剧的角色,跻身湖南著名笑星之列。2002年,夏传进依托衡阳电视台,策划并主演了《娱乐胖胖》《拐角巷七号》等衡阳本土方言喜剧,塑造了多个诙谐、幽默、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就在大家以为夏传进要转行做喜剧演员时,使命的召唤让他又重回了衡阳湘剧之路。尽管那时湘剧团收入微薄,但他不改初衷,坚持演出、排练、教学、创作不停歇,硬是以自己的艺术初心陪着湘剧团一起度过了那段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刻。湘剧是一种表演艺术、一种表现方法,600年来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湘剧人之间的口传身教,很多东西在这种传授方式中保留了下来,也有很多东西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比如说脸谱。“脸谱在湘剧中有很重要的地位,600年湘剧,1000多个剧目,几千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一样的脸谱。”夏传进常常对徒弟们说:“一个真正的湘剧人,看到一张脸谱,便能想起它对应的角色。”然而,很多剧目脸谱的画法已经找不见了。夏传进现在做的一项重要的传承工作便是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走访,再凭着自己几十年的湘剧功底把湘剧六百年来的脸谱画下来,画在脸模上,给湘剧表演者看、给观众看、给现在的人看,也给后来人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这种“不是东西”的东西有一种“东西”来寄托,让湘剧的传承获得更多保障。然而,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湘剧与观众的关系越来越陌生,湘剧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拉近湘剧与观众的距离,是湘剧传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17中国·衡阳第二届乡村生态旅游节暨珠晖“四美”茶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夏传进受邀在穿越歌舞情景剧《花海奇缘》中饰演“猪八戒”一角。虽然这是一出情景剧,但是他将湘剧的表现方式融入其中,使得表演更加精彩、更具表现力。夏传进表示,湘剧的脸谱是非常戏剧化的,夸张而脱离现实,对湘剧不够熟悉的观众可能无法通过脸谱得到直观的感受。因此,在猪八戒的外形塑造上,他引入了湘剧中原有的“猪八戒”这一角色的脸谱元素,又画龙点睛地戴上了一个猪鼻子,使得整个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吸引了一大批现场观众。“把原封不动的传统放进博物馆里,把变更创新后的传统融入时代中。”夏传进对湘剧的传承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理念,他认为传承不是固守,保护与创新都不可或缺。现在,夏传进在湘剧团主要做的是湘剧的教学、创作、整理和挖掘工作。为了真正实现湘剧的传承和创新,他开始创作湘剧的“现代剧目”,如作品《传承》便是他以衡阳市湘剧团为背景创作而成的一出现代湘剧,台词、唱腔沿袭湘剧的风格,服装、化妆根据背景进行改良,讲的是现代人的故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人看,那传承又有什么意义?”夏传进的目标是让湘剧的传承更有意义。
动态衡阳非遗Tue Feb 08 00:00:00 GMT+08:00 2022
衡阳青年歌唱家携手市非遗中心创作歌曲《我的名字叫衡阳》
中国节,衡阳味,我和非遗来相会。从除夕到大年初六,我们将陆续推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四大类原汁原味的衡阳非遗文化大餐,传播衡阳非遗文化,让人们在疫情期间也能欣赏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的厚重,坚定文化自信,过一个祥和美好的幸福年。从衡阳艺校走出去的青年歌唱家傅莉珊携手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作歌曲《我的名字叫衡阳》用歌声助力和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衡阳非遗快来听听吧!
动态衡阳非遗Fri Feb 04 00:00:00 GMT+08:00 2022
常宁市庙前镇:火龙花灯耀夜空 非遗技艺迎新年
1月25日晚,常宁市庙前镇双桥村大屋王家的村民欢聚一堂,一起舞动火龙、花灯,热闹喜庆的迎接新年到来。市领导阳青到场指导。晚上8点,双桥村生活文化广场上灯火通明、锣鼓喧天,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一条金黄灿灿的“火龙”腾空而出,不断盘旋、翻腾、跳跃,闪耀夜空;40余盏样式各异的花灯紧随其后,鲜艳明亮,流光溢彩,组成花海。长长的“火龙花灯”队伍一路走街串巷,入户祈福,所到之处热闹欢腾,点燃了这个漆黑的夜、寂静的乡村。“火龙花灯”表演是庙前镇双桥村大屋王氏一族村民最隆重的祈福民俗,因表演难度大、观赏价值高,深受当地人喜爱,目前已列入常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的花灯样式共有108种,制作工艺集美术绘画剪纸雕刻、物理几何于一身,图案以庆新年、贺新春为主题,围绕福、禄、寿、喜的寓意,形象地将大自然的花、草、虫、鱼等多种类型展示出来。此次参与展示的“火龙”和“花灯”是双桥村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历时一个多月扎制出来的,希望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承、发扬光大。非遗传承人王元忠介绍:“王氏家族的花灯目前有530年历史,已经扎了60、70盏花灯,但是我们要向100盏花灯奋斗,但是今年我们说的是,不仅是灯牌,灯塔,还要有灯幅,都要建立起来,向衡阳市申遗成功。”精美的火龙花灯和热闹的表演,给村民带来了一场热闹喜庆的庆典,也让大家感受了传统文化带来的自信和魅力。如今,庙前“火龙花灯”不仅是一种深厚底蕴的民俗文化体现,更是村民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非遗传承人王小云说:“这个火龙传承,是我们先人的伟业,一代一代往下传,感谢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支持,我希望我们的花灯,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在党和政府的关照下,但愿今后,王氏后人做出更加精彩的花灯。”
动态天下常宁Thu Jan 27 00:00:00 GMT+08:00 2022
年味十足!小年之际,市非遗中心将祝福送进千家万户
写春联、送礼品……在传统小年来临之际,1月25日,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先锋社区在民俗文化广场开展“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活动,邀请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为大家送去新春的美好祝福,营造浓厚的新春氛围。市文旅广体局总工程师吴建波、二级调研员易鸿斌、刘晓文岀席活动并当场献墨宝。下午3时许,活动现场墨香四溢,人声鼎沸、笑语盈盈,处处洋溢着祥和喜庆。来自雁峰区先峰社区学院10余位老师和书法爱好者凝神聚气,笔走龙蛇,带着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精心创作了一副副寓意喜庆、吉祥的对联。一句句热情洋溢的祝福语,提前把浓浓的新春喜气传递给社区居民。“现场写的对联,比买的更有年味!”先锋社区居民唐女士喜笑颜开地展示着手中墨汁未干的对联。一副副平安和谐、吉祥如意的对联,寄托了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活动中,市非遗中心还免费向大家赠送了《南岳剪纸》窗花成品、周氏编织和福包等非遗文创产品及南北特食品2000余份,让百姓在置办年货、品味年俗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零距离体验到非遗的魅力,并为即将来临的春节增添了浓浓的喜庆氛围。本次活动由市文旅广体局指导,市非遗中心主办,雁峰区先锋街道先锋社区承办。下一步,市非遗中心将持续发力,不断推陈出新,深入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幸福感。
动态衡阳非遗Wed Jan 26 00:00:00 GMT+08:00 2022
喜迎冬奥会 非遗过大年
一副副红彤彤的春联、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1月25日上午,珠晖区2022年“喜迎冬奥会•非遗过大年”迎新春非遗展示活动第一场在茶山坳镇金甲古镇中殿庙广场举行。活动现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糖画等展位在广场上一字排开,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在糖画展位前,传统手艺人左冬生用勺子从热锅里舀起一勺麦芽糖,熟练地在案板上绘着画,勺子所到之处,流下来的麦芽糖被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有蝴蝶、凤凰、老虎、游龙等各种生肖动物,颇受孩子们的青睐;剪纸展台前,一把剪刀、几叠红纸,在剪纸老师手里像变戏法的道具,随着剪刀左弯右拐地行进,只一会儿功夫打开看似参差不齐的红纸,一叠笔力雄健的“福”字,或是一叠活灵活现的老虎已展现在人们眼前;送春联展位前,几位书法爱好者在屏息凝气间,一副副散发浓浓墨香的春联一挥而就,满脸期待的围观群众迫不及待的接过去,小心翼翼地放在一旁晾干。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尽管天气寒冷,村民们个个脸上喜笑颜开,许多路过的群众也纷纷被吸引驻足围观。珠晖区文化馆已连续多年开展迎新春非遗展示活动,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让群众了解非遗、增强非遗保护意识,同时也将红红火火的祝福送到群众手中,让群众提前感受到浓浓的年味,营造浓厚的新年氛围。
动态珠晖旅游Wed Jan 26 00:00:00 GMT+08:00 2022
湖南推介衡阳非遗传承人——汪宾芳
国际版画大师汪宾芳现场展示版画制作技巧,引发众人围观,啧啧称赞。汪宾芳在制作版画构图(锦绣潇湘 摄)一名观众在非遗文化展上拍照(锦绣潇湘 摄)版画大师汪宾芳在制作版画(锦绣潇湘 摄)汪宾芳版画作品展示部分(锦绣潇湘 摄)一名参观者在体验版画制作(锦绣潇湘 摄)今年67岁的汪宾芳,潜心探索版画创作已达40余年,其作品以黑白木刻和原版木刻两种形式为主,是衡阳市唯一在国外办过艺术展的艺术家,作品受到国内外广大收藏家的青睐,其创作的版画作品《花桥摘蓬》在国际市场上售价高达28万元。国际版画大师——汪宾芳(网络图片)汪宾芳祖籍湖南衡南县,高级工程师,擅长国画,篆刻,雕塑,摄影,尤为擅长版画,曾任湖南省版画协会衡阳市版画协会理事,现任衡南县美协名誉主席。1980年,汪宾芳先生的作品进入了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展览;90年代,他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后来他的版画作品还被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艺术博物馆收藏,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汪宾芳在国外作画(网络图片)《花桥摘蓬》的版画,这副作品是汪宾芳先生于2013年11月29日创作完成的。目前珍藏于衡南县文化馆,据介绍,这幅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高达28万元。版画《花桥摘蓬》(网络图片)为了寻找艺术梦境中最美丽的东方人文,他筛选过大江南北,最后将目光锁定在四川大凉山。那里的大山是苍朴遒劲的神祗,那里的风俗有着绮丽翩然的图腾,那里的人们有着轮廓分明的五官,那里的服饰有着古朴鲜艳的色彩,要深刻地表现它,就要深刻地走进它。于是,汪老抛弃了一城繁华,投入了大凉山的怀抱。版画《大凉山取景》(网络图片)刚到那里,他将全身行囊分送给彝族同胞,以慷慨友好的行为换取了走进大凉山的信任门票。为了深入体验当地少数民族的民情民风,他与彝族同胞席地同坐,烟酒同欢,说唱达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八年大山里的生活,清苦而又快乐,八年间的创作,同样是艰苦却纷繁而美丽。汪老与彝族老人(网络图片)一如大凉山日积月累的岁月沟壑,汪老的版画系列作品《彝族老人》厚重深刻、沧桑矍铄,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副作品既追求了创作的独特性,又拥有着精妙的技巧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刀法丰富变幻糅合为一体,震撼人心。版画《彝族老人》(网络图片)
动态视讯热点Sun Jan 23 00:00: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