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他们齐聚在此,感受衡阳非遗的波澜壮阔……
7月7日上午,衡阳市首届文化艺术节活动之非遗讲堂在衡阳市文化馆多功能厅如期开讲,衡阳市各非遗代表项目单位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齐聚一堂,共享了一场非遗文化盛宴。本次非遗讲堂由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梧桐树下读书汇执行,专栏作家、留日学者刘洁教授主持。邀请了衡阳知名学者、著名抗战文化研究者萧培老师做了主题为《衡阳历史文化和衡阳精神——探析衡阳文化中的非遗脉络》的精彩分享。萧培老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衡阳传统文化的非遗脉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衡阳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衡阳曾是越国和楚国的粮仓,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也因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矿藏,被称为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萧培老师在简略介绍衡阳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性后,对衡阳精神与衡阳历史文化进行了论述。衡山的永和乡是古衡阳名称的由来,曾经是衡阳市的中心,历史上有着庙会和歌会的传统。“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是人们祈求平安和丰收的仪式,更是传承衡阳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萧培老师还对衡阳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让听众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衡阳传统文化的非遗元素。在讲述衡阳的抗战文化时,萧培老师不禁潸然泪下。“我用半生精力研究衡阳保卫战,只因觉得还原历史的真相是自己身为衡阳儿女的一份责任。”萧培老师慷慨激昂地讲述到,这段历史属于衡阳,是衡阳精神的一部分,是为了给那些曾经为了我们的民族尊严,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男儿们一个交代,也是为了告诉他们的家人,他们是保家卫国的好男儿,更是为了告诉世人,他们是我们的民族脊梁!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一次对衡阳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和认识。萧培老师的讲解,为衡阳市各级非遗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多角度了解衡阳传统文化的梳理,也为保护和传承衡阳传统文化中的非遗元素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动态衡阳非遗Sat Jul 08 00:00:00 GMT+08:00 2023
看过来!7月7日,一起来探索衡阳非遗!
作为衡阳市首届文化艺术节活动之一非遗讲堂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幸邀请到了衡阳知名学者萧培老师和大家一同探索、探讨衡阳传统文化中的非遗脉络时间:2023年7月7日早上8时30分地点:衡阳市文化馆多功能厅(大厅一楼)举办: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执行:梧桐树下读书汇衡阳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衡阳人民,也由此成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已深深融入到了衡阳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为衡阳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着源源不竭的物质能量和精神能量。萧培老师多年来深耕于衡阳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学习,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跟衡阳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典故,为衡阳所公认的衡阳传统文化的“活字典”和“活宝藏”。衡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和梧桐树下读书汇携手,希望借助萧培老师身上的衡阳传统文化的能量,激活和提升衡阳非遗保护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并以讲座和研讨形式,回馈社会,惠及大众。@衡阳市各非遗代表项目单位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衡阳非遗工作如何更上一层楼?7月7日,等你一起来探索!相关链接萧培老师简介萧培(1942.12.11—)湖南衡南县洪山镇人。著名书法家萧迁之孙,萧贤讷之子。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南华大学衡湘文化研究所、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衡阳与湖湘文化》杂志特聘编辑,《湖湘文化名人衡阳丛书》学术顾问,衡阳市政府特聘历史顾问。196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后在大连市橡塑机厂工作10年。1978年至1983年在衡阳市二轻局职工大学任教,1982年评为讲师,撰有科学论文十余篇。1983年至2003年工作于九三学社衡阳市委,撰有统战理论论文数十篇。业余研习书法篆刻及书画史,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展览,有书法论文30余篇,1998年辑自用印及藏印成《萧培常用印谱》一册。自幼酷爱文史,1977年调回衡阳后,即致力于研究衡阳地方史,尤其是船山文化和衡阳抗战文化。有文论400余篇。著有《王船山传》(与周诗永合著)、《血荐山河》《浴血孤城》《船山学学者何贻焜》《血战衡阳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血战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2014年版)七部传世。今年已完成《衡阳军事文化》《衡阳城市文化》《王夫之画传》三部著作,现在正在编著《彭玉麟画传》《衡阳地方史》等十余部著作。
动态衡阳非遗Mon Jul 03 00:00:00 GMT+08:00 2023
图文故事 | 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总书记前往历史文化古迹、自然遗产地调研,强调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我们一起品味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感悟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文化情怀。【“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位于福州城的古老街巷沸腾起来。总书记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向游客和市民频频招手致意。“按照您推动的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文物规划,我们这些年逐一修复。”福州市的同志向总书记介绍。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曾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险些“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不久后,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三十多年过去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活态遗产如今焕发着新的生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强调。▲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守住民族文化根脉。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统筹保护和发展”,始终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2014年2月,沿北京玉河步行考察,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8年10月,造访广州永庆坊,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2021年3月,考察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诗意栖居,和谐共生。文化和自然遗产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民族文化的标识,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隐藏着从哪里来、向何处去的发展密码。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考察调研。博物馆内,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雄浑激昂。坐在正中的《玛纳斯》传承人,是57岁的牧民江努尔。“可以唱多久?”总书记笑着问他。“一天一夜都唱不完。”听到江努尔的答案,3岁起就学艺的徒弟在一旁自愧不如:“我只能唱60分钟。”“也不简单了!”总书记亲切望着这个14岁少年,“年轻一代要很好培养,更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022年7月1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生发的精神根脉,正孕育出生生不息的文明之花。“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总书记点明此行的深意:“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2017年,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20年,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2022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始终如一,身体力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始终如一,激励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当新的文化使命,团结奋斗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广西山村,对年代久远的老树,总书记坦言“有敬畏之心”;在海南谈及设立国家公园等生态保护相关工作,总书记强调“自然界的命运和人类息息相关”;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精粹,延续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明根脉。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千百年来留下的文化瑰宝、自然珍宝,是中华文明的金色名片,也是文明交流的桥梁。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前——“元代的青花瓶保存下来非常少,这件藏品可以说是陶瓷中的熊猫。”面对来自“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的精美文物,习近平总书记信手拈来的幽默妙喻,给远道而来的外国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2013年,在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时——“中墨两国文化要在交流互鉴中汲取养分,在时代进步中根深叶茂。”漫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参观羽蛇神金字塔、球戏场遗址、武士神庙,习近平总书记同时任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共同交流中墨两国历史文化。▲201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应时任墨西哥总统培尼亚邀请参观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文明如水,润物无声。立足人类文明看文化和自然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思考: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让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造福更多民众,让世界更加美好”,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为建设美好世界注入深厚持久的力量。(记者杨湛菲、施雨岑)
动态衡阳非遗Sun Jun 11 00:00:00 GMT+08:00 2023
体验感满满!衡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的这场活动,让家长和孩子“玩转”非遗!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了庆祝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更好地体现主题——加强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6月10日,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携手高新区工会和妇联,在衡阳市文化艺术中心打造了一场趣味满满的“小小非遗传承人”亲子活动。“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可以在视觉上给人艺术享受。大家在剪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注意不要把线条剪断……”湖南省级非遗项目衡东“大桥剪纸”传承人刘咏和她的团队在活动现场展示了他们创作的许多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并将剪纸的要领一步步传授给家长和孩子们。在经过认真临摹和耐心剪裁后,家长和孩子们默契配合,积极发挥想象力,剪出了样式各异、五彩斑斓的作品。活动现场洋溢着喜悦的气氛,大家互相为彼此的作品点赞。除剪纸外,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衡山影子戏、周氏手工编织、衡阳面人的传承人及他们的团队现场展示展演。众多市民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体验非遗项目,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活动特别设置了各种趣味游戏环节,如射箭、套圈等,并精心准备了许多礼品,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留下了不一样的欢乐回忆。现场还举行了签名活动,家长和孩子们在横幅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共同承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为非遗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前我不太了解非遗,今天陪我女儿一起体验、感受,非常有意义。”参加活动的市民王女士表示对此次活动很满意,平常陪女儿时间较少,今天的活动让自己和孩子度过了悠闲的亲密时光,也在寓教于乐中更深刻地体验了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衡阳非遗Sat Jun 10 00:00:00 GMT+08:00 2023
“家门口”免费看名医!这场传统中医药非遗传承项目展示活动,“非”常惊喜!
“来,我看看……您最近要注意眼部卫生以及休息,我送您一盒眼膏,可以缓解不适感。”5月20日上午9时,在中医“衡阳会议”40周年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传统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展示活动现场,李氏中医眼科第四代传承人、原衡阳市中医院中医眼科主任李小春一边熟练地通过观察眼底为前来问诊的市民分析眼部情况,一边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眼睛。据了解,此次展示活动时间为5月20日至21日,地点位于市老干活动中心室外前坪停车位和附近解放大道人行道,旨在隆重纪念中医“衡阳会议”40周年、庆祝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弘扬优秀的传统中医文化,让非遗项目走进群众,传递健康生活的理念,增进了群众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14名国家级中医药专家、教授,21项全省国家级、省级传统中医药项目,12项衡阳市市级传统中医药项目,10家与康养有关的企业集聚,涵括正骨、针灸、膏药制作等传统中医药技艺。这次活动在全省尚属首次。另外,5月21日上午9时30分,在市老干活动中心一楼 107 多功能厅,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郑格琳和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燕刚将为市民们带来康养讲座,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在义诊现场,专家们通过把脉、问诊等方式,给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建议。同时,部分展位还免费提供火灸、正骨等中医药技术体验服务,让市民们面对面感受传统中医药的魅力,营造出了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医生很认真,边把脉边了解我的饮食和身体情况,并给我开了中药方子。就连我平时不太在意的小病,也得到了医生专业的建议。”衡阳市民陈女士在活动现场说。此次活动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不仅在展示过程中普及了中医药文化,也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非遗技艺在治疗、预防、保健、养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近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始终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继承和发扬1982年“衡阳会议”精神,全市中医药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打好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一步,将以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化建设为契机,奋力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强市贡献非遗力量。
活动衡阳非遗Sat May 20 00:00:00 GMT+08:00 2023
湖南南岳:立夏以新茶祭祝融 品千年祭茶传统风俗
5月6日,2023年迎夏茶祭祝融活动在南岳大庙举行。文兰/摄汉服打卡。文兰/摄立夏茶会。曾小艳/摄立夏秤人。曾小艳/摄2013年“南岳祭茶大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文兰/摄当地茶企代表在古朴庄严的音乐声中,以新茶祭祝融。文兰/摄红网时刻衡阳5月6日(记者 石珊 通讯员 曾小艳)5月6日,2023年迎夏茶祭祝融活动在南岳大庙举行,广大市民和游客一起体验祭茶、品茶、秤人、三星点吉祥等立夏民俗体验活动,重现了南岳绵延千年的祭茶传统风俗,充分展示了南岳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上午10时,千余名传统香客身着统一服饰,自南岳衡山牌坊开始,一路唱香歌、拜凳踩卦、舞龙朝圣至南岳大庙。大庙内,七十二峰旗、二十四节气旗、幡旗、神位和供茶队伍依次就位。鸣金三匝、擂鼓九通,上禅茶、上供茶、上道茶、献祭舞......遵循祭祀礼仪,当地茶企代表在古朴庄严的音乐声中,以新茶祭祝融。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每到立夏,天子都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迎夏,举行隆重仪式,祭祀炎帝、祝融。春茶祭典作为南岳一项古老的祭祀先祖、祈求丰年的传统茶事活动,自2007年开始,经过多年的举办,其丰富多彩的茶艺得以整理、固化,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其中,2013年“南岳祭茶大典”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湖南十大茶文化事件。中华五岳,唯有南岳产茶。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南岳位于产茶的黄金纬度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生态环境极佳,“南岳云雾茶”自唐以来就被列为贡品,目前是“中国五大云雾茶”“湖南省十大名茶”之一。南岳区现有高山茶场16个,茶园面积1.08万亩,年产量200多吨,总产值9000万元左右。近年来,南岳区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南岳云雾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加强茶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利用现有的“知青茶场”、杉湾茶场的民俗民居、烟霞茶院、广济寺等景观因子,有效整合高山茶园景观资源,全力打造“十里茶乡”、龙池秘境等茶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休闲,近年来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祭茶大典结束后,游客还可在大庙内参加立夏茶会、喝立夏粥、吃立夏蛋、立夏秤人、三星点吉祥等立夏民俗体验。“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活动,感觉特别震撼特别壮观,现场的民俗体验活动也很有趣,让我对南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游客陈女士说。
动态红网衡阳站Mon May 08 00:00:00 GMT+08:00 2023
衡阳面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项起源北方的手工艺。它主要通过面粉和糯米粉,掺以少量盐、色素等原料,以手工捏、搓、揉、掀等技巧制成各种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工艺作品。衡阳面人多以面粉为主料,辅以糯米粉,其中面粉百分之七十,糯米粉百分之三十,在拌和的过程中,按照三斤灰料半斤盐的比例放盐,放盐除了调味之外,主要是为了防腐,放盐可使其存放三十年以上。面人一开始是以祭祀或食用为主。随着面人技艺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艺术的特点,于是逐渐发展为艺术作品。捏制面人是一项指尖上的技艺,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指尖之间,使用简单的工具:如面人刀,即竹刀,也有用有机玻璃磨制的一种形似刀具的工具,另外还需要梳子、竹签、剪刀。捏制面人,第一步为搓,搓就是取所需面团放掌心,双掌叠合,来回不断反复搓压,挤出面团中的气泡,使其紧实。搓了之后,便是压,压是将面团放在案板上,双手或单手将面团往案板上上下反复按压,直到将面团的粘性和油性充分挤出。有了相当的弹力和韧劲,这个时候就可以捏制面人了,以手指用力,该凹则凹,该凸则凸,捏制出大概之形貌——所谓捏面人捏面人,也是由此而来——再以竹刀为工具,开始对细节进行修整,更加细致的部位,则需用梳子或竹签在面团上挑或者压,不断反复。一个栩栩如生的面人,便可大功告成。非遗传承人家住石鼓区青山街道的张绿林年逾六旬,做面人超过20年。2019年经石鼓区推荐,张绿林成功被评为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20年,疫情防控工作还在进行,宅在家里的张绿林没有停止创作,经过精心构思,他利用奋战在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身影,创作出了一组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生动接地气的医生、党员、警察、环卫工人、“衡阳群众”、社区工作人员等抗疫题材的“抗‘疫’英雄”群像。他说:“我们这群老手艺人都想有一个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地,让我们的手艺有展示的舞台,推动大家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近一步。”
动态雁城课代表Mon May 08 00:00:00 GMT+08:00 2023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三十五期)
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记湖南省级非遗项目“石鼓牌酥薄月制作技艺”衡阳市级传承人鲁振华1971年7月,时年17岁的鲁振华后脚还未踏出高中的门,前脚已迈进了衡阳市南北特食品厂,拜师学艺做糕点,并且一干就是52年。“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潜心做酥薄月饼,只为能让大家吃上最好的糕点。”2021年12月,鲁振华成功将石鼓牌酥薄月制作技艺做成了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前,他已是湖南省糕点行业标杆性人物。说起做糕点,鲁振华便打开了话闸子,侃侃而谈。那时传授手艺的师傅不轻易带人,有一箩筐规矩。要想拜师,师傅先要看其下狠不下狠,呷不呷得苦,还要看脑壳灵活不灵活。偏偏如此多规矩,鲁振华都合到师父的意了,师父便十分乐意带其为徒。当时,南北特加工厂有三个帮派师傅,都神秘得很,大家称其为“神脉师傅”。什么意思?就是讲他们一个个都有本事、有绝招,掌握着糕点关键工序的诀窍。三帮派中,一帮派来自广东,便又喊“广式师傅”,专门负责做我们现在所说的粤式糕点,一帮派来自江西,喊“赣帮师傅”,还有一派是本省的,也叫“湘式帮派师傅”,做的糕点是湖湘本地的口味。三派师傅在一个厂里,技术上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互不买账。鲁振华作为学徒,夹在他们中间左右为难。他正儿八经的师傅是湘式帮,也是负责人,鲁振华跟了他十分规矩不敢乱来。但鲁振华又喜欢和另两派的师傅耍。为了不让湘式帮的师傅生气,鲁振华利用休息时间,到另两派的师傅们家里玩,帮他们跑腿办事。那时物资紧张,像鱼、肉等食物都要凭票购买。鲁振华想尽办法,帮师傅们争取到一些生活物资。真心换真心,一来二去,他们开始打心底喜欢上这个稳重靠谱的男孩。鲁振华不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不会对来自不同地方的师傅说不同口味的话。“一是一,二是二,从来就不得搞果些名堂。就像做了一辈子的糕点,一定要做到用最好的材料做出最好的糕点。”鲁振华说,做糕点有时就像做人,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是绝对不行的。鲁振华把厂里三个地方师傅的本事都学到了。鲁振华虚心好学,师傅们也都喜欢他。1979年,年仅27、8岁的鲁振华便成了加工厂的主要负责人,并且获得了三个帮派的师傅的一致支持,工作十分顺利。走马上任后,鲁振华首先把目光放在了评选国家质量奖上。1980年,食品行为纳入到了国家质量评奖体系,但评奖需从市级、省级一步步向国家级披荆斩棘。为了做出漂亮的评选材料,在科技还不发达的当时,鲁振华夜以继日来回修改,最终过五关斩六将,硬是将国家优秀质量奖的金字招牌拿下了。当时,全国食品行业只有三个单位获得国家优秀质量奖,衡阳的酥薄月便是其中一个。在获得国家优秀质量奖后,鲁振华接着就开始进行技术改造。那时候做糕点,最让人发愁的就是保鲜问题。为之,鲁振华一点一点做试验,想办法延长酥薄月的保质期,并在省商业厅立了个项,叫酥薄月储存和保质技术。酥薄月里的芝麻容易生虫子,一生虫子就不能食用,里面还起糠油味。为了找到解决办法,鲁振华去到衡阳农科所找专家了解。听说河南一所大学里有一个教授专门研究芝麻,鲁振华又专程去找他,了解芝麻的生长习性和特点。鲁振华和省科研所协作,首先尝试了真空保鲜法,但酥薄月抽真空会出现塌陷问题,影响美观。后又试了植物保鲜法——用松针烧灰拌老姜汁,想用这个办法来抑制虫子的生长,但还是失败了。最后,鲁振华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脱氧保鲜。包装里没有氧气,虫子活不了,自然就保质了。皇天不负有心人。鲁振华研究了三年多终于成功了,创制的酥薄月储存保质技术还获得了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为了做出最好呷的酥薄月,鲁振华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用最好的原材料。比如芝麻,一定要用地标性产品,找当时最好的产地。以前,用的芝麻都来自河南驻马店,但鲁振华并不满意。国产的芝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头小、含油量大,进了烤箱抢火,月饼还没烤熟,芝麻就烤糊了,严重影响口感。得知埃塞俄比亚的芝麻个大、香,质量稳定后,鲁振华尝试用了一些,果然效果很好,烤出来的月饼样子好看还好吃。后来,鲁振华就一直坚持用埃塞俄比亚的芝麻。再例如白糖,虽然都是甘蔗榨出来的糖,但后续的加工工艺不一样,糖的色度、口感、质量也不一样。一个是硫化工艺糖,一个是碳化工艺糖。硫化糖虽然价格便宜一些,但吃到口里会发酸。碳化工艺的白糖纯洁度高,不易生螨虫,干燥度好,入口还不返酸,虽然它比硫化工艺的白糖要贵上好多,但鲁振华还是坚持用碳化工艺的白糖。抓好了原材料的供给,生产现场管理也不能落下。鲁振华要求每个生产班组每周都要开质量评议会,对产品的色、香、味、形进行评议,确保产品质量不出问题。同时开展自检,每个班的自检报告鲁振华都亲自审阅。每天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要抽样,鲁振华逐个进行目测鉴定和感官鉴定,看形状、看色度,尝味道、尝火候、尝各种原材材料放的比例对不对。每到过年过节,看到好多市民排着长队购买南北特的食品,还有外地甚至国外一些华侨都竞相购买,鲁振华感到十分欣慰。未来,鲁振华将一如既往坚持将传统美食技艺发扬光大,继续擦亮石鼓牌酥薄月的名片。
动态衡阳非遗Sun May 07 00:00:00 GMT+08:0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