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五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1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19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稻草也能变“金条”——记九市稻草龙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肖求进从衡阳县城西渡镇乘船,溯蒸水河而上约九里许,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台源镇台九村肖大屋,这里民风淳朴,水稻种植历史悠远,远近闻名的九市稻草龙诞生于此。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华夏的图腾,中国人都自诩“龙的传人”,古时候就有舞龙之说。龙舞在中华大地博大精深,衡阳九市稻草龙作为龙舞的一支,以独特的制作工艺、艺术表现形式和动作套路独具一格,完美诠释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人民群众艺术智慧,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被收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美轮美奂的九市稻草龙衡阳县九市稻草龙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流传于台源镇台九村肖家大屋一带。每年腊八后,村里召集男女老少,用上好的稻草精心制作稻草龙,择选村民舞龙。舞龙时,气势在于龙的大小,出彩在于舞技舞艺,表演人员为单数,一般是15人,有走四门、踩八卦、九洲黄河、老龙拔刺等系列精彩套路。每年春节初六便开始舞耍龙灯,到元宵节结束。龙灯从稻海飞起,吐着泥土气息,带着稻花清香,编织丰收甜蜜,从屋场串过,贺新年、闹元宵,祈求人财两旺、万事吉祥,年年如此,沿袭至今。肖求进于1968年出生在九市一个舞龙世家。六、七岁时,在父亲肖冬太手把手教导下,开始了龙舞艺术和稻草龙扎制技艺的学习。高中毕业后,他回到了老家,在农闲之余经常参与稻草龙的制作及舞耍,并耐心对其他村民进行指导。此后,逐渐替代父亲,成为九市稻草龙舞的新一代领头人。▲扎制稻草龙九市稻草龙曾经非常红火,家家户户出力出钱,舞遍村头巷尾,舞出了村民的精气神,名声远扬。但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农村年青人竞相走出大山外出务工,大量田舍荒芜。以前走东家蹿西家,吃个响午饭都要走过几个堂屋的往日田园生活,仿佛按下了“暂停键”,龙舞也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热度。尽管大部分人心疼,但能做的仅仅只是惋惜。眼看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失去昔日的光彩,甚至可能退出历史舞台,肖求进有过着急、无奈,甚至悲愤。“别人不管,我来管!有事我担着!”时任村支部书记的他痛定思痛,召集村里的几个老前辈共同商量。龙舞是群体活动,为聚人心,肖求进白天干农活,晚上打着电筒走家串户,叨家常、摸想法、谈看法,往往苦口婆心讲到深更半夜。碰到个别“油盐不进”户,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他毫不气馁:“吃闭门羹事小,传承祖辈传统技艺事大。”▲肖求进带领群众闹新春成事之道,攻心为上。大家都不愿看到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被消耗殆尽,但现实逼迫年轻人要努力走出大山。症结所在,“药方”自来。肖求进反复跟他们讲道理:“进城是好事,但进了城也不能忘了根。无论你们在外面有多么忙,能赚好多钱,都要在过年的时候,抽时间回来一趟,大家一起舞起稻草龙。”真诚所致,金石为开。每年春节前夕,一些乡邻旧家,都会三三两两从各处赶回,激情满满地投入到稻草龙的舞动之中。▲2002年,中国(衡阳)船山文化节会中,特制了310米长金灿灿的稻草巨龙人的问题解决了,但费用怎么办?二十多人一天可是一笔不菲的开销。肖求进家里算不上很富裕,但多少还有点积蓄。他厚着脸皮央着家里堂客辛苦一下,每天弄上两桌好菜。面对妻子的怨言,肖求进向她解释:虽然舞稻草龙是公家的事,但现在时代变了,祖宗传下来的稻草龙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一旦失传,将来要想恢复是何极难。再坚持坚持,将一批年青人带会了,将来他们不管到哪里光宗耀祖,也不会忘了肖家的稻草龙。▲彩蝶闹春正是肖求进的坚持,九市稻草龙是越舞越生辉。近几年来,肖求进同制作稻草龙的师傅们大胆设计创新,将稻草龙分别用红、黄、白、蓝、黑五彩纸装饰龙鳞、龙翅,制成五条龙,故名五彩稻草龙。在龙舞套路方面,更是不断推陈出新,编排了“龙飞凤舞”“盘龙吐珠”“大雁展翅”等几个新的套路。同时,打破了只在春节和乡镇群众集会舞耍稻草龙的传统,大家踊跃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应邀去外地展演,曾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都市频道等电视台报道。▲1988年,“北京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中荣获的铜奖杯▲1988年,在“北京国际旅游年舞龙大赛”中的精彩表演如今,在肖求进的带领下,九市稻草龙已从台源这个小镇走了出去,舞出了一片新的天地。2014年,在县非遗中心的协助下,肖求进成立了九市稻草龙传承基地,免费培训龙舞套路及稻草龙扎制技艺,不遗余力培养新的龙舞传承人。他还经常去各个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学生中培养传承人。2018年,肖求进被确认为九市稻草龙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稻草也会变‘金条’。”他开心地笑了。但笑中不乏苦涩,今后的路该如何走?肖求进说,路是走出来的!苦日子时步履维艰,但都能设法保证稻草龙年年如期舞出来。现在日子红火了,还怕什么呢?
动态衡阳非遗Mon Jul 04 00:00:00 GMT+08:00 2022
大学生暑期探“非遗”
7月3日,大学生在了解侗族非遗传承发展现状。当天,衡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上门采访、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牙屯堡镇古伦、文坡村等侗族传统村落,了解侗族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发展现状,在实践中学真知。李尚引 粟定远 摄影报道
动态新湖南Sun Jul 03 00:00:00 GMT+08:00 2022
速看!衡阳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始申报
今日,市文旅广体局发布通知开展衡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一起来看看吧申报对象(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经至少三代以上传承(中间未断代)、存续状况良好、受益群众较多、保护价值较突出,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较好,有较大保护、利用价值的项目,可申报为衡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重点推荐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项目,如传统医药、传统技艺(重点为传统美食制作技艺和特色传统工艺)、传统体育、民间文学等,其他项目视情况推荐。(三)2022年7月31日前,已公布为县(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市直项目(主管部门为市直部办委局)可直接申报。申报数量衡阳市第八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按照每个县市各6个、5个城区每个区各3个的限额进行遴选推荐,市直单位(主管部门为市直部办委局)可直接申报。申报材料(一)申报函。县市区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对推荐申报工作总体情况进行说明,并附申报清单、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申报的文件复印件。市直有关单位除申报情况说明外,还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申报的文件。(二)申报书。(三)申报视频、图片及辅助材料等。(申报材料见文末附件)申报程序(一)遴选项目。县市区文化旅游行政部门组织各地非遗保护(文化遗产事物)中心对本行政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筛选和专家论证,提出拟申报名单,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市直有关单位可直接申报。(二)项目报名。各县市区文化旅游行政部门和市直有关单位将拟申报项目统一规范命名,如实填写申报材料,按项目逐一打印,并将申报书、申报辅助材料按顺序简易装订成册(原件1份、复印件4份),与申报函(原件1份)一同,于2022年9月30日前汇总报送至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材料初审。市局非遗科会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退回限期修改。材料审核从2022年10月8日开始,凡不符合申报要求的材料将退回申报单位补充修改,修改截止日期为2022年10月31日,在此期间内未完成修改或修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不进入后续市级专家小组评审程序。(四)项目评审。2022年11月5日前,市局组织专家小组对符合要求的正式材料【申报书、申报辅助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原件1份、复印件4份),申报函(原件1份)】进行初评;2022年11月15日前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结果报市局党组进行研究、公示,公示期20天;2022年年底前,报市人民政府审核、公布。联系方式联 系 人:阳仲福、王治平电 话:13469130168(阳仲福)、18670479083(王治平)材料报送地址:市政府办公大楼八楼市文旅广体局非遗科联系人:邓小明电话:13657348938邮 编:421001
动态衡阳非遗Thu Jun 30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四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2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生命不息 剪纸不止一一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衡阳市非遗传承终身贡献奖得主刘伟南刘伟南先生1935年出生在湖南省衡东县大桥镇将军山村一个农民家庭,会武术、气功、打山歌,是著名皮影艺人,还是湖南省剪纸研究会会员、衡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2000年,获“湖南省剪纸艺术家”殊荣;2010年5月,被认定为大桥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7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南省剪纸研究会授予刘伟南先生等六位八十高龄的老艺术家“湖湘剪纸卓越贡献奖”。刘伟南先生出生于剪纸世家、书香门第,其曾祖母谢安人在1895年曾被时任湖南学政江标授匾一一“令女比烈”。刘伟南先生部分作品刘伟南先生天资聪颖,悟性极高,8岁开始随母学习民间剪纸,为当地婚丧寿庆等民俗服务,深受群众喜爱。他不但精通传统剪纸,且能娴熟地驾驭、运用于不同的场合,服务不同的对象。在剪纸题材、形式上,他不断创新,擅长运用系列剪纸形式将事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伟南先生受聘到大桥乡中、小学传授剪纸技艺,培育了了一大批剪纸新苗。历年来,他带出徒弟多人,其中部分成为省剪纸研究会会员。刘伟南先生从艺70多年,倾注心血,执着追求,如痴如醉,作为“大桥剪纸”的领军人,为创建级“剪纸艺术之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历年创作剪纸上千件,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大赛获奖作品近百件,举办个人剪纸展览4次。省、市电视台曾为他拍摄专题片,在湖南省剪纸界颇具影响力、代表性。刘伟南先生是湖南省级非遗项目衡东“大桥剪纸”的代表性人物。他在剪纸中融入书法、戏曲等多种元素,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大大丰富了“大桥剪纸”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多年来,刘伟南先一直保持古朴的技法,将剪纸和刻纸相结合,刀剪并用。在古朴的技法中创意却很时尚,不仅剪传统窗花,更多的是用剪纸记录民风民俗、美人美景。作为一位将剪纸艺术当做毕生追求的老艺术家,刘伟南先生在剪纸时,根据各种器物的长短、大小、形态,随物而剪,不论是方形、菱形、圆形、扇形或是不规则形,均可一气呵成。在构图上,更是千变万化。一件器物,一种花样,一幅剪纸,满溢着刘老先生对作品和剪纸艺术的热爱。大桥剪纸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刘伟南先生创作的《衝州八景》和《潇湘八景》两个系列,将家乡的风光,借剪纸艺术的形式再现于尺幅之中,技法虽传统,但题材和形式却是新颖的,令人耳目一新,也给人启迪。作品《潇湘八景》和《衡州八景》等被人们誉为剪纸艺术中的上乘之作。刘伟南先生把技艺传授给了徒弟们,希望剪纸艺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未来得到传承和延续。他和同为传承的人女儿刘咏将剪纸带进现代课堂,把剪纸教授给孩子们,让剪纸一直传承下去。刘老先生的字画剪纸技法也娴熟老道,纸艺直观简练,线条劲健爽利。不仅刀法稳、准、巧,造型刚柔并济,构图更是丰富饱满,形象也极富韵律感。刘伟南老先生说:“一个人要活得有高度和深度,那必须得努力呀,剪纸刚好是我的拿手戏。”
动态衡阳非遗Wed Jun 29 00:00:00 GMT+08:00 2022
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正式开馆
6月29日,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揭牌仪式暨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这标志着常宁市61项非遗保护项目有了自己的“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龙显蓉出席。走进非遗展示中心,众多的非遗项目巧妙地融入其间,南詹正骨疗法、常宁酱菜、白沙烧饼、庙前花灯、塔山茶叶、常宁七醋等各种非遗项目一一展现。常宁历史悠久、文脉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技艺、医药、美术、舞蹈、戏剧、曲艺和民俗文化传承广泛。目前,全市有非遗保护项目61项,代表性传承人114个。其中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衡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代表性传承人12个,常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1个,代表性传承人 102个。近年来,常宁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的传承保护模式,培育和发展了“常宁酱菜”“白沙烧饼”等一批非遗项目品牌,并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有机对接,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2021年非遗产业总值突破20亿元。会议举手表决通过了《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了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监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会上,18人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衡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总工程师吴建波,常宁市领导唐高峰、张静扬、吴文明参加。
动态Wed Jun 29 00:00:00 GMT+08:00 2022
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 2021年非遗产业总值突破20亿元
6月29日,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揭牌仪式暨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龙显蓉出席。会议举手表决通过了《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章程》草案,选举产生了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监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表彰了2021年度优秀非遗传承人。龙显蓉指出,常宁积极探索“非遗+旅游”“非遗+产业”的传承保护模式,培育和发展了“常宁酱菜“白沙烧饼”等非遗项目品牌,2021年非遗产业总值突破20亿元,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壮大地方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以非遗展示中心揭牌为契机,强化运行管理,拓展服务领域,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发展非遗,着力把非遗展示中心打造成为展示常宁历史文化的宣传窗口,教化育人的重要基地,交流合作的平台,做强做大非遗产业,助力常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常宁历史悠久,民风古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目前,我市现有非遗保护项目61项,代表性传承人114个。其中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衡阳市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代表性传承人12个,常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51个,代表性传承人102个。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立后将充分发挥会员与政府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全市非遗传承人、非遗企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衡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总工程师吴建波,我市领导唐高峰、张静扬、吴文明参加。
动态常宁市融媒体中心Wed Jun 29 00:00:00 GMT+08:00 2022
“牵手非遗,湘遇衡东”——湖南工学院学子“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 通讯员 陈思瑶 彭婷 记者 谭倩 衡阳报道今年以来,衡东县为实现该县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当前,该县黄贡椒、禽蛋等六大重点推进建设农业产业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管理工程学院“牵手非遗,湘遇衡东”乡村振兴暑期实践团赴衡东县三樟镇、霞流镇等产业融合强镇开展2022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探寻“衡东土菜之魂”——黄贡椒衡东土菜烹饪技艺是衡东非遗项目之一,其“魂”在于黄贡椒,辣而不冲、辣中带甜的口感助力衡东土菜形成独特风味。黄贡椒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衡东土菜文化的推广,对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是重要一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实践团队对三樟镇黄贡椒采摘基地、庆发食品研发公司、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等黄贡椒产业相关单位进行调研。 “全国十大名椒”之一黄贡椒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2年,在当地种植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产值近5.42亿元,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推广于一体的黄贡椒产业链。刚采摘下来的黄贡椒。目前,当地致力于依托采摘基地打造农旅经济文化,在吸引外部资源的同时通过就近招聘的方式,提高当地农户收益,吸引外出劳动力返乡,探求多途径联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当地通过技术创新,建立万吨窖藏基地解决黄贡椒储藏发酵问题,确保食品质量与安全,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安全生产。走进“一村一品”——禽蛋衡东县霞流镇李花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当地村干部所创建的五项小制度、乡贤会等措施创建良好民风,鼓励村民间互帮互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地百姓解决紧要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凝聚力,为当地禽蛋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上世纪50年代,为了提升经济,村内组织年轻人去到广东、长沙等地赶鸭卖蛋,为村内百姓提供补助。时至今日,李花村继承发挥传统养殖优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以鸡鸭饲养为基础,形成禽蛋、咸蛋黄等深度加工产业链,全力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创新性开展“村社合一”的模式。依靠地理位置优势,多渠道、多方面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将一枚枚鸡鸭蛋变成了使村民致富的“黄金蛋”。对于李花村来说,“黄金蛋”就是他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村干部与实践团队合影。据悉,李花村正在筹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响应国家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政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与基础农村设施建设等项目一起共同推进生态宜居村镇,全面践行乡村振兴。遇见“衡东经典”——文旅从色香味俱全的衡东土菜、类型丰富多彩的剪纸,到栩栩如生的皮影戏、被誉为能工巧匠的“九工十八匠”,再到人气爆棚的草市庙戏等可以看到当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衡东土菜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则可以见证新时代文化背景下这些非遗文化与文旅融合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元帅故里,衡东县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结合当地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协调发展,形成红色、绿色旅游互动互促。依托陈少梅美术馆及谢灵运、朱熹、黄庭坚、徐霞客等文人墨客留下题咏墨宝,当地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教育、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据了解,衡东县以“庆丰收、迎盛会”为主题,以“做优湖南一桌饭,衡东土菜当头碗”为主线申办了第五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省主会场。实践团队期待届时能营造出“百碗上桌、千菜竞秀、万民消费”的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衡东非遗剪纸成品图。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其核心是“人。因此,实践团队在调研李花村时也同时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以期引起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学业发展的重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通过“三下乡”活动,团队认为大学生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基层建设中,深挖当地本土资源,学以致用,才能助力乡村振兴,才能为民族复兴贡献一份力量,真正做到“青年者,国之魂也”。
动态红网Tue Jun 28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二十三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437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337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52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6人、县(市)区级420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田野曲园一雄鹰——记衡阳渔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衡阳县民间艺人 刘丰华▲衡阳渔鼓《古今雁城美如画》十六岁登上古色古香的戏台,唱做念打,渔鼓开场,生旦净末丑,红楼与聊斋,唱不尽公子小姐恩爱,演不尽帝王将相兴衰。涂上胭脂油彩,此生该欠梨园情债,戏里戏外,溢出人生多少无奈。你方唱罢我登台,何时才将孽缘深埋……▲衡阳县渔鼓传承基地走进岣嵝峰景区刘丰华出生在衡阳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虽与县城毗邻,但很少往来交流。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乡村教师,每天与孩子们打交道,清贫单调的生活令他总想走出去,呼吸城市的空气,但苦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用当地的话讲:是什么虫钻什么木,也只好作罢,唯有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后辈子孙。▲湖南(衡阳)传统曲艺邀请赛剧照刘丰华天资聪慧,全身上下充满艺术细胞,打小便对衡阳传统艺术有着浓厚兴趣。邻居亲朋为他惋惜,劝他父母:“你把儿子喊回来吧,他书读得好,你家祖祖辈辈都是教师,让他打什么渔鼓唱什么戏咯,要让他继续读书,将来必定有大出息。按传统说法,唱戏是下九流,死后都不能埋老祖山的。”可父母从来不当回事,只是嘿嘿地笑,他相信儿子,“三十六行,行行都出状元”。得到父母的支持后,刘丰华浑身是胆,暗暗发誓要搞出点名堂。天资聪颖的刘丰华,勤奋好学努力钻研。苦练三伏,勤练三冬,一个渔鼓筒,一把二胡,走上了衡阳渔鼓戏曲生涯的道路。渔鼓,又称“道情”或“渔鼓道情”,渊源于唐代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衡阳渔鼓是用衡阳方言说唱故事的一种曲艺形式,集传统音乐、戏曲声腔、民歌小调等于一体。初中毕业后,父亲即送他跟随衡阳县文化馆的音乐老师何友旭学习二胡,14岁又拜民间渔鼓艺人屈维新为师,后师从曲艺家张紫映先生。18岁时,又拜祁剧表演艺术家吴美君、王云品二位老师学习祁剧。三年学徒期满,刘丰华跟随师傅走邵阳过绥宁,经零陵到祁阳,在各地演出当中,得到了许多前辈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大大提升了表演水平。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11年,刘丰华当选为衡阳县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在他的带领之下,衡阳渔鼓、衡州花鼓戏走出了衡阳县,三次登上湖南省花鼓戏春晚舞台,受到省内专家同行们的一致好评。他本人被评为国家三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渔鼓传承保护委员会理事、湖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会理事、衡阳渔鼓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衡阳市曲艺家协会理事。世纪之交,传统艺术受到巨大冲击,衡阳渔鼓不太景气,几乎没有演出市场,更没有资金来源。刘丰华甚是苦闷,冥思苦想怎样才能重振衡阳渔鼓雄风,怎样才能使传统艺术不失传?没有资金,他同家人商量,挤用家庭其他收入,“拆东墙,补西墙”。没有观众,他力举创新,将衡阳渔鼓表演逐步戏剧化,把衡阳渔鼓和衡州花鼓戏融为一体,以渔鼓调为主,大胆汲取衡州花鼓戏的艺术精华,生旦净末丑各显本色,唱念做打随机应变,手眼身法步的身段表演令人耳目一新,“硬生生”将观众拉了回来。渔鼓必须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绽放迷人的光彩。为此,刘丰华着力进行原创曲目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他经常向文艺界老前辈请教,交流思想和创造体会;另一方面,他走进百姓,体验百姓生活。庭家小院,与百姓唠家常,田脊山梗,与百姓同劳作。心近了,创作的灵感自然喷发。刘丰华说,看书读报是最好的导师。没有时间也得挤出时间,他每天都要浏览时事,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时代主旋律。在他创作的五十余件渔鼓作品中,时代气势强、主题鲜明、正能量满满。作为远近闻名的艺人,刘丰华常年活跃在衡阳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乡村舞台,渔鼓表演功力深厚,唱腔韵味十足,能轻易调动听众的情绪,使观众总有身临其境之感。每到一处,前来观看的群众都是人山人海,掌声雷鸣。▲衡阳渔鼓进校园活动之走进界牌国庆中学除了下乡演出,刘丰华还带领弟子,经常走进衡阳县的中小学课堂,为孩子们讲解戏曲知识,表演经典渔鼓剧目,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领略民间艺术魅力。▲刘丰华授徒现场近年来,为了响应衡阳县县委县政府“文化强县”的战略,刘丰华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将衡阳渔鼓这门扎根于乡土的原生态艺术从小舞台搬上大舞台。2021年,省委党代会刚刚结束,县委领导赴西渡镇青里村拟召开微讲恳谈会,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县党代会精神。接到任务后,刘丰华连夜组织创作渔鼓节目《神州大地谱新篇》,安排演职人员排练。仅用一夜的工夫,圆满完成任务,得到领导和现场群众的称赞。刘丰华看似平凡,但平凡中方显其本色。他深知,衡阳渔鼓的传承任重道远,唯有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才能鹰击长空,越飞越高。
动态衡阳非遗Wed Jun 22 00:00:00 GMT+08:0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