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八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戏中人生——记衡阳湘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龙丽萍▲龙丽萍在《跑城》中饰演徐策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龙丽萍,从小受戏曲的熏陶,懵懂年纪便立志要当名角。小时候被招入衡阳市艺术学校湘剧班,师从罗金成、谭保成、刘春泉等湘剧名家。▲龙丽萍在《骂曹 》中饰演弥衡初生牛犊不怕累,再苦也得干。龙丽萍每天起早贪黑,压腿、下腰、练嗓子、练把子、走圆场,苦练基本功。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泪水涟涟,咬牙强忍。父母见状心如刀绞,几次想带她回家不肯让她再学湘剧。龙丽萍苦苦哀求,多次背着父母偷偷独自跑回学校。父母无计可施,只好随她去,经常跑到学校在练功厅窗外偷偷看她,默默祈祷。▲龙丽萍在《山高水长》饰演马兰芳皇天不负有心人,6年间,龙丽萍不但练就了戏剧扎实的童子功底,还掌握了一定的戏曲理论,儿时的梦想一步步实现了。1985年,龙丽萍只身一人前往长沙,拜名家刘清泉为师,并深得老师喜欢。刘清泉知无不言,手把手地教,压箱演技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得到名师的点拨,龙丽萍大有长进,还没毕业就被衡阳市湘剧团点名参加剧团演艺活动。▲和老艺人挖掘湘剧传统唱腔龙丽萍还曾拜湘剧表演艺术家邓朔源为师,主攻生行技巧表演,学习冉口、帽翅等特技表演程式。▲湘剧《妈》片段为了把握好一个角色,龙丽萍会反复琢磨,有时沉浸在角色里不能自拔,为此曾闹出过不少笑话。一次,她在一个现代戏中扮演一位母亲。因为入戏过深,竟把戏中的儿子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剧情中,当得知儿子出事之后,她嚎啕大哭,不能抑止。也因为哭得太过伤心,恍惚间向一旁倒去。观众一片哗然,掌声雷鸣,太逼真、太感人了!▲龙丽萍在《妈》中剧饰演母亲一角龙丽萍的戏字正腔圆,奔放高亢,很容易将观众带入戏中。加上她身架稳重,功底扎实,唱、做、念、打都有戏。1987年,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衡阳艺校在衡阳市政协原礼堂为她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这也是当年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一个享受如此殊荣的学生,现场观众座无虚席,在欣赏中接受了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洗涤。学以致用,学有所成。龙丽萍一生曾主演过很多湘剧经典传统剧目,如《薛平贵与王宝钏》《孟丽君》《薛刚反唐》连台本和《双附马》《大破天门阵》《黄飞虎反五关》《生死牌》等,戏里戏外都给观众留下了众多美好回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不断现代化,传统戏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很多的戏剧人才纷纷跳槽,谋求市场出路。尤其在2012年,衡阳市所有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全部转企,给院团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多的瓶颈,如场地缺乏、设施简陋、条件艰苦、人才不济、经费不足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出现阵痛,演职人员心存徘徊。▲龙丽萍指导学生有人曾反复劝龙丽萍,凭借她一身演技,到处都有舞台,到处都有金钱、光环,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可龙丽萍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她说:“眼前的困难只是一时的,我们更应看到未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终生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是湘剧人,我不传承谁传承。”从事衡阳湘剧表演艺术事业三十五年,她从不言弃,总是带着满腔情怀,与众多湘剧人一起,坚持坚守。在她的影响和班子成员不懈的努力下,不仅剧团留住了一批年轻人才,精品力作不断呈现,而且她自己也圆了儿时的梦想,成了一名湘剧表演艺术家、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93年,龙丽萍参加了“湖南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主演《徐策跑城》荣获个人表演奖;2006年参加湖南省十九和弦第四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主演《击鼓骂曹》获优秀演员奖;2015年9月,在第五届湖南艺术节新创小戏小品比赛上主演的《妈妈,儿子回来了》荣获二等奖;2015年度,被湖南省文化厅评为“送戏下乡,演艺惠民”工作先进个人。现今,龙丽萍作为衡阳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在管好业务带好班子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衡阳湘剧资料的收集和传承人的培养。▲龙丽萍指导学生这些年来,该公司共挖掘整理传统湘剧25个,制作光碟5个,录制唱腔30段,抢救性保护湘剧遗产2个。公司现有20多名年轻演员都得到了她的悉心传授和精心指点。无论在“德”还是“艺”的传授上,她都严格要求、言传身教。这批年轻演员大都成为了公司主力演员,刘娜、祝清、陆林林、刘向荣等,已成为衡阳湘剧的顶梁柱,在省市级专业大赛中频频获奖。相关阅读湘剧是湖南省的地方传统大戏剧种之一,源于明代,至今六百年历史,称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其表演融高,昆,弹,杂曲小调四大声腔为一炉,并吸收了青阳腔、四平调、吹腔以及南罗腔、银纽丝、鲜花调等杂曲小调。衡阳湘剧是其中一个流派,以昆腔为主,高腔、弹腔及杂曲小调多声腔并重,具有“昆曲艺术本土化、文戏与武戏并重的谭派表演艺术、多声腔共存的一戏三唱”的特点,其表演粗犷、阳刚、细腻婉转、极富个性。2006年,衡阳湘剧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动态衡阳非遗Sat Mar 05 00:00:00 GMT+08:00 2022
冯骥才《人民日报》撰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需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党和国家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保护方面,有两项工作值得一提:一是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对传统村落的认定。这两项工作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刻不容缓的紧迫性。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中华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已基本摸清,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共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1557项;已认定的传统村落有6819个。这两项工作取得的成绩,表明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难度很大。这首先是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庞大、种类丰富、缤纷多彩;其次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而且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面对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应该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关键是既要在系统保护和修复涵养上下功夫,也要加快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科学保护是根本。科学保护就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点、规律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一整套科学的保护规则、标准、方法、机制。这项工作还需要下很大功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口头的、无形的、活态的,要通过文字和音像的记录、整理与编制,才得以“看得到、摸得着”。这就需要我们给每一项已经被列入国家保护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精确的档案,以制度化体系化运行确保传承保护落实到位。此外,做好保护工作还需要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应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依据科学制定的保护标准与规范加强监督。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科学规范并严格执行的保护传承体系,保护才有保证,发展才有依据。人才培养是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做到科学保护传承。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很大,相比较而言人才远远不足。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要深刻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这就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培育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有学科优势的大学可以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课程,大力培养一支奋发有为的保护传承生力军。应当认识到,有计划地、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不仅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需要,还能建设一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干力量。从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加强规范管理到学科设置、人才培养,这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科学体系。如果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一个阶段是抢救性保护的阶段,现在则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阶段。我们要科学地、系统地管理好、保护好我们祖先代代相传的宝贵遗产,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成为人民美好生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作者:冯骥才,天津大学教授)
动态衡阳非遗Thu Mar 03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七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为山歌而活——记岳北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肖金寿弹指一挥间,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肖金寿演唱的山歌已飘过60年的沧海岁月,洗涤无数人的灵魂。2021年,身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岳北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肖金寿接过沉甸甸的“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终身贡献奖”奖牌时,泪流满面,感慨万千。▲肖金寿60年的悠悠岁月,伴着唱不完的山歌,仿佛就在昨天。肖金寿一路踉跄走来,有泪水,更有欢声笑语。苦涩的泪水,磨砺自己成长,欢声笑语陪伴着山里娃子一天天长大。1955年,年仅十六岁的肖金寿从衡山县南华女中毕业,因山歌唱得特别好,被特招进了衡山县花鼓戏剧团,跟师父筱艳金主攻青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肖金寿的戏曲基本功不断扎实,唱山歌的水平也不断提升,丝弦、小调都能信手拈来,互融互鉴互长,很快便在剧团崭露头角。后来,她被保送到湖南省艺术学校深造,两年的专业系统学习,让她学会了编、导、演多种技能。1957年,肖金寿学成回到剧团后,已是衡山县花鼓戏剧团的骨干演员,在古装戏《双采莲》和现代戏《做生》中大放异彩,连续两年获湖南省戏剧汇演金奖。肖金寿本以为自己会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异彩,从没想到会一辈子钟情于岳北山歌,并因此为世人所知。天下独秀的衡山灵气,赋予了她特殊的山歌演唱资质。“山歌需要我,我为山歌而生。”童年的耳濡目染和长大后当地山歌名师的指点,坚定了她的信心,百灵鸟开始在大山深处引吭高歌。名师谢立华的山歌唱得好,在衡山后山一带可谓人人皆知。有一天,肖金寿随剧团到谢立华驻地山村演出,演出刚结束,不知道是谁起哄说:“你们剧团的人戏唱得好,但山歌不一定有我们山里人唱得好。”剧团的人不服气,当即决定来一场对山歌。在当时的衡山后山,对山歌是常有的事,双方各推一位歌手,相互对唱,或分别唱上下半截,与电影《刘三姐》的对山歌有点类似。对方人马出场,谢立华拱手向前,剧团这边当仁不让,肖金寿挺身而出。好戏开锣!肖金寿信心满满,原本以为自己打小就唱山歌,又受过科班培养,与一个山野歌手对歌,打胜仗应当不在话下。谁知不比不知道,一比见分晓,肖金寿很快便落了下风。无论是唱腔、唱词、唱调,她都有所不及。肖金寿很是惭愧,牛劲立马上来,暗暗发誓一定要打败他。欲打败,必先提升技艺。肖金寿二话不说,单膝跪地,欲拜谢立华为师。此正合谢立华心意,一直以来,他都在寻找一颗好苗子接过他的唱技,将山歌发扬光大。学戏的靓妹甘拜山娃为师,此事成为岳北山歌史册上的一段佳话。肖金寿原以为自己只要认真唱,就一定能唱出“味”来。谢立华不以为然,严肃指出她的不足:高音不够、音域不宽、唱得不响亮。从这一山要唱到那一山,那还远远不行。山歌山歌,是要到山上去唱的。没办法,肖金寿只有听从师命,一天天没亮便被师父叫起床,师傅在前,她紧跟其后,一路跑上山。衡山72峰,看似独秀,却峰峰很高很陡,后山山峰也不例外,等上到山头,她早已气喘吁吁,哪还有气力歌唱?可谢立华却能,而且引吭高歌。那充足的气力鼓荡出的声音,一下子便向着四处的山谷高岭飞去,那些还在树林里栖息的鸟儿们,纷纷振动着翅膀,顺应着谢立华的节拍,时高时低盘旋着。肖金寿震惊了,也心悦诚服了。从此,她再没有一丝高傲,只有了对岳北山歌和师傅的虔诚、崇拜之心,每天跟着师父谢立华一清早跑到山上练习嗓子,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等到一天她站到了舞台上,再开口唱岳北山歌时,一出声便将全场的观众震撼住了。这是哪来的空谷之音、天籁之响?一天,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原所长杨萌浊教授来到衡山采集民间音乐,乍一听到肖金寿的岳北山歌,便被其深深吸引。为此,他专门抽出时间,将肖金寿所唱的岳北山歌,一曲曲全都录制了下来,带到了北京。这也为他后来研究湖南宗教音乐提供了范本和第一手资料,为其成为中国宗教音乐的研究先驱奠定了基础。肖金寿的山歌高亢悠扬,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其高音假唱堪称拿手好戏。虽说为唱好山歌她流过不少汗与泪,但60余年的坚守,她从不言悔。▲2009年,肖金寿参加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演唱岳北山歌2009年10月,她唱到了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岳北山歌荣获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贡献奖。▲2010年,肖金寿参加第九届中国艺术节2010年5月,又唱到了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的大舞台上,捧回了群文类最高奖——群星奖。2010年11月,参加湖南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再次荣获“金穗奖”。岁月不饶人,虽然肖金寿无法登台了,但可专心培养接班人。为了传承和发展好岳北山歌,不顾年事已高,她铆足了劲,致力培养年轻一代。▲肖金寿和培训的6名“小歌手”从2017年开始,肖金寿与弟子们在衡山县实验中学给孩子们开展山歌教学和指导,县实验中学成立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岳北山歌演唱团,并被评为第一批岳北山歌市级传承基地。2020年,肖金寿在金亚映画艺培中心又培训了6名年龄在6至10岁间的“小歌手”。▲肖金寿和徒弟易秒英、刘一祯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易秒英、刘一祯等徒弟走出衡山,走向北京,成为了当代中国知名的年轻歌唱演员、岳北山歌的后起之秀。易秒英演唱的具有衡山民歌风味、展示衡山美景的《家乡在这里》,曾在衡山的大山深处取景录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连续播放。爱徒黄赛昭、廖丽君都已是岳北山歌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肖金寿与学生合影作为传承人,肖金寿和众徒弟将岳北山歌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道是:“一曲山歌唱不尽,余音绕梁传佳音”。相关阅读岳北山歌起源大约为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至今有600余年历史,是衡山境内现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流传于衡山岳北及周边地区。
动态衡阳非遗Wed Mar 02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六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一声渔鼓震昆仑——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祁东渔鼓艺人邹昆山耳濡目染童年梦,虚心好学趣无穷。从小就唱着渔鼓的邹昆山,而今已到迟暮之年。每当抱起渔鼓筒,自己一生与渔鼓的点点滴滴就会浮现在眼前,仿若昨日,历历在目。邹昆山的父亲邹祖溪是一位民间表演艺术家,对祁东祁阳两地的渔鼓艺人影响巨大,对邹昆山更是如此。因为父亲的原因,邹昆山每天朦朦胧胧一睁开眼,便是那咚咚作响的渔鼓声。不是父亲在教人家唱渔鼓,便是父亲自己在唱。渔鼓的咚咚声,时时不曾离开过邹昆山的耳畔。▲邹昆山演唱渔鼓《“嫁”给山旮旯》听着渔鼓让自己长大,长大后的邹昆山便也唱起了渔鼓。唱着唱着,邹昆山有时会错以自己是父亲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影子。父亲走乡串村,他也走乡串村;父亲上台与人唱渔鼓,他也站台上与人唱渔鼓。父亲把渔鼓唱响了祁东祁阳,他把渔鼓唱响了全国。渔鼓不是什么人都能唱的,用行话来讲,是要有两把刷子的。光是嗓子、头面好还不行,关键是要有猝才。祁东渔鼓相传起源于宋朝,盛于20世纪,是当地民众根据祁东语言的音调,结合民间小调、花鼓和祁剧的音乐,创作而成的地方曲艺。祁东渔鼓源于百姓生活,植根于民间土壤,融入祁东小调和祁东丝弦等民间音乐和祁剧音乐,其唱词、唱腔、道白、表演和伴奏以及曲目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民间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唱渔鼓时,人站到了台上,眼中所见都是你要唱的。▲邹昆山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衡阳非遗宣传活动主场活动上演唱祁东渔鼓不仅会唱,还要会编,这是一个渔鼓艺人最基本的能力。句式、韵辙统一,然后再把看到的东西往里“塞”。邹昆山记得,在跟随父亲学习渔鼓时,父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他都要拿捏得好好的,稍有一走板,父亲便会呵斥。也是父亲这般的严苛,才使他今天站到舞台上,扮相俊雅,声音清亮。父亲总逼他背诵诗词,有时父亲说上句,他就要接下句,以便锻炼反应和编词的能力。格式是现成的,但内容是即兴的,这就是唱渔鼓。父亲潜移默化的培养,造就了今天的邹昆山——一个可以登堂入室,走向国家级艺术舞台的民间渔鼓艺人。1976年,适逢衡阳市祁东县祁剧团招生,13岁的邹昆山吵着要去报名。邹祖溪想阻拦,想让儿子唱好渔鼓,可又一想,儿子有自己要走的路,祁剧也是一门艺术,技多不压身。况且,掌握各种技艺可以拓宽表演路子,提高表演水平。父亲的盘算,在邹昆山身上果然得到应验。经历数十年的祁剧生涯,邹昆山再回过头来唱渔鼓,台风、戏韵、格调果然不一般。▲邹昆山收集整理的部分资料、道具及策划拍摄的湖南渔鼓影像资料祁东渔鼓在传统演唱技艺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突破,祁东地方特色文化在他身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渔鼓是“道情”,顾名思义,是与人讲道理与叙情怀之意。打渔鼓,唱道情,环环相扣。邹昆山的表演潇洒风流、稳重大气,人物塑造鲜明活泼、有内涵,技艺收放自如,观众自觉融入其中,领略渔鼓的独特魅力,享受美美的文化大餐。口唱文章抱竹筒,一生扎根渔鼓中。为了能更好地唱好渔鼓,邹昆山但逢名师便虚心讨教。凭借着长期的积累,世人眼中那乡里土气的传统艺术在他身上瞬间成了阳春白雪。▲邹昆山在祁东县白地市镇下乡于田间地头演出然而,作为一位民间艺人,个中辛酸苦辣只有自己知道。一次邹昆山在乡下演唱,正逢寒冬,晚餐结束后,他想登台演唱,无奈天公不作美,突然狂风大作,把厂棚掀翻,还下起了冰雹,观众纷纷离开。于是他与主家协商,给些路费算了,可主家其中有一人坚决不准。“我既花钱请你们来了,那必须要唱!”“这种情况怎么唱?”“你就站在坪中唱,没有电灯插两支焟烛你也得唱!”想着自己也是堂堂七尺男儿,何曾愿受这般协迫?邹昆山气恼之下,正要发作。可转念一想,为了渔鼓,万般苦楚都须忍耐。他不再争辩,带领团队头顶冰雹,在刺骨寒风毫无摭挡的坪地中一连唱了四个小时。走在渔鼓的演绎路上,邹昆山深切体会到了父亲当年的不易,更有了自己对渔鼓坚持与坚守的信念与勇气。谈不上高尚的情怀,只要渔鼓还有人喜欢听,他就要唱,并且唱好、唱出味道来。现今时代好多了,他再无需像父亲那样,靠着一双腿翻山越岭,走门串户,早上担着星星出门,晚上又担着星星回家,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改革开放之后,在邹祖溪、邹昆山一行的表率下,祁东渔鼓发展迅猛,独占了曲艺界四个全国之最,即从业人员最多、年演唱场次最多、观众最多、国省级曲艺家协会会员人数最多。2008年,祁东县因此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邹昆山在河南宝丰参加全国曲艺大赛《大爱千秋》的剧照2010年,邹昆山接中国曲协邀请函,参加由中国曲协在河南宝丰举办全国曲艺擂台赛。邹昆山带着十分激动且紧张的心情选定曲本《大爱千秋》,组织团队在家加紧排练,对曲本每个细节都认真推敲捉摸,凭着祁东人的狠劲,竟一举夺得一等奖。拿到荣誉证书的那一刻,他悬在胸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而祁东渔鼓,也因此在中国曲坛奠定基础,为更多曲艺从业者、研究者所知所推崇。今天的祁东渔鼓早已走出了乡村红白喜事的专场,成了国家、省、市各大演艺活动中观众极为喜爱的保留曲目。祁东渔鼓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还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宣传党的政策、时代英雄、好人好事,参与进社区、进校园、送戏下乡等系列活动,赢得社会各界的好口碑。2014年,祁东渔鼓与湖南常德、永州等地方渔鼓打捆为湖南渔鼓,联合申报,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项目。2018年,邹昆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邹昆山被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2019年度湖南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衡阳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奖“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祁东渔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邹祖溪、邹昆山等渔鼓艺人的兢兢业业、锲而不舍。▲邹昆山授徒传艺(学徒为陈娜、张志军)邹昆山不忘渔鼓传承的责任和担当,开门纳徒。目前行走在祁东乡野的渔鼓艺人中,有近二十位是他的徒弟。立德立行,言传身教,是他为师的一个原则。每当他与徒弟们一起抱着渔鼓筒子时,那真是:邹家子弟民间游,怀抱竹筒唱春秋。功过是非皆成戏,生旦净丑各风流。多年艰苦心中知,一曲成名天下留。盛世当行复兴梦,祁东渔鼓传九洲。
动态衡阳非遗Sat Feb 26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五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一根丝弦弹春秋——记衡阳丝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江春燕一种宫廷雅乐的遗韵,一点民间歌舞的妖娆,一丝乡间小调的活泼,一曲古老祁剧的声腔……这就是源于明清,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衡阳丝弦,在衡阳的乡野村落、城镇街巷悠悠然,弹唱了200年。弹到今日,又为一个叫江春燕的奇女子弹唱在湘江两岸,回味在民间。江春燕演唱衡阳丝弦《深爱你的人》祁东妹子江春燕生得水灵,长得清秀,歌也唱得动听。或许是祁东的祁腔祁调滋养了她,本来嗓子就好的江春燕,1981年,年仅12岁的她考入了祁东县祁剧青训班,开始了艺术生涯。她唱得好,有能耐,于2000年被调入原衡阳市祁剧团。2008年12月,又调入原衡阳市歌舞剧团,担任副团长、团长。2012年,国有文艺院团转企,她担任衡阳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20年1月,江春燕在湖南经视《小洋人》栏目录制《老雁城的味》看看今天的成就,想想当年的艰辛,江春燕生出几分感概:不吃三分苦,难得两分甜。为了把戏唱好,初入祁剧团的江春燕每天都比别人起得早。为了不打扰师兄师姐们休息,她便一个人跑到山上,望着山下蜿蜒的祁江水,“啊喔啊喔”地练嗓子。山上的露水重,常打湿她的衣裳,彻骨的寒冷让她瑟瑟发抖。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她日复一日的晨练。一直醉心于艺术的江春燕,怀揣着登上大舞台的期盼,年复一年,不断向前奔跑。苍天不负苦心人,有祁山祁水的滋养,她喉嗓清亮、音域宽阔,尤在丝弦的演唱上,更显出众。2020年10月,江春燕在衡阳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表演衡阳丝弦说唱《老雁城的味道》1987年,正当豆蒄年华的江春燕,以一曲衡阳丝弦《鸳鸯席》献演全国曲艺大赛湖南分赛区,夺得三等奖,而为世人所知。当时《衡阳日报》报道:“文化部曲艺专家看了江春燕同志的《鸳鸯席》后,紧握着她的手说‘希望衡阳的曲艺艺术事业,像春燕展翅腾飞。’”江春燕演唱衡阳丝弦《衡山神韵》江春燕果然像春燕一样展翅腾飞了,她接二连三地在湖南省“湘曲”大奖赛上获创作二等奖、编曲二等奖,代表作品有《鸳鸯席》和《桃花曲》。1981年,她参加湖南省汇演,以衡阳丝弦《上新楼》斩获三等奖。1987年,她凭着衡阳丝弦《状元桥》,再获湖南省“湘曲”大奖赛创作二等奖、编曲二等奖。随后,她又以衡阳丝弦《白雪吟》《听钟》《心碑》《黄花坡上》等,多次参加衡阳春晚及各种省市艺术交流。2020年11月,江春燕参加2020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带来非遗表演衡阳丝弦一朝成名天下知。享受着成功喜悦的江春燕,并没有忘记衡阳丝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收获。为使老祖宗留下的衡阳丝弦艺术不失传,2013年,已过了不惑之年的江春燕带着一行人在师傅尹辉那里,从一本一本资料中查找衡阳丝弦的点点滴滴。听说祁东县双桥镇一带,有几位老艺人早年还在说唱衡阳丝弦,她便火急火燎地赶到双桥镇,一个村子一个村子走访,一位艺人一位艺人访谈,从而挖掘和整理了流传在民间最为宝贵的衡阳丝弦第一手资料。江春燕与师傅尹辉研究传统曲目祁东县双桥镇金盆村、白地市镇花竹村等一带,曾是演唱宫廷戏曲(昆曲)和曲艺(丝弦)最盛行的地区,以衡阳山歌、花鼓灯、采茶灯、马灯、龙灯、唱调、诗行唱为主。江春燕走访得知,当年红红火火的衡阳丝弦表演早已经中断了几十年,很多老艺人已经不在了。在挨家挨户地拜访下,终于找到了三位老艺人。由于年代久远,这些老艺人的记忆里虽然还保存着衡阳丝弦的模样,可他们中最年轻的已经六十多岁,另外两位都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唱不动也演不动了,只能通过口述衡阳丝弦当年的盛况。要想让衡阳丝弦重新面世,困难重重。江春燕向老艺人邹太山学习挖掘丝弦曲目江春燕向老艺人彭满秀学习挖掘丝弦曲目为了不让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流失,江春燕当即决定,自己要亲自向老艺人邹太山、彭满秀(两位均已90多岁)、彭永生(60多岁)拜师学艺。她自费买了一个“小蜜蜂”,插上U盘,吃住在农户家,每天白天缠着老艺人口述录音,晚上十点到凌晨两三点的时间,则跟着录音学习。就这样,她边听、边整理、边记录。江春燕向老艺人彭永生学习挖掘丝弦曲目“这个时候是最能嚼出衡阳丝弦韵味的。”江春燕连吃饭时也不忘放声几嗓子,有时在家练唱,忘记了关窗子,惹得邻居们都以为是哪来的神经病。那时她上班路上、回家途中都是边走边唱,耳朵里也塞着耳机,她反复听着每一段曲子,有时一不留神哼出声来,引得周围人都用怪异的眼光看着她。在几位老艺人的心传口授下,江春燕的衡阳丝弦早已超脱,更具清亮、厚重、张扬、飞跃了。也是在她的苦心钻研下,成功把衡阳丝弦老曲牌《玉石圈》《一疋绸》《四季花儿开》《鸳鸯席》《摘黄花》等重新复排演,在湖南曲艺界再次一鸣惊人。为了保住衡阳丝弦这个曲种,江春燕一直耐心宣传并为之不懈努力。她利用市歌舞剧团现有资源,整合成立了衡阳丝弦艺术团。她把精力转移到了指导青年演员身上,只要有时间,每天都要对青年演员进行包括声乐、形体、乐器(如月琴、二胡等)的培训。江春燕言传身教为了更快、更好地让衡阳丝弦艺术团的演员们走向舞台,江春燕反复向老艺人们请教,组织演员排练,自己既当师傅言传身教,又当学徒不断学习。年青演员们从陌生到感动,再到自觉积极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一个个终有小成,将衡阳丝弦的清亮之音唱响在衡阳的大街小巷。当一支全新的衡阳丝弦演唱队伍出现在衡阳人民眼前时,大家除了眼前一亮外,更多是惊诧、是欢喜。在今天这个传统艺术快速走向濒危的时代,还有这样一支极其青春活力的队伍来表演衡阳丝弦,着实不简单也不容易。苦尽甘来实不易。回望过去,江春燕真心觉得自己是一只“燕子”,从南到北飞,从北往南飞,抖动的翅膀下,呢喃之音又有几人能懂?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衡阳丝弦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衡阳市戏剧家协会理事、主席,一个从艺41年、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曾多次获得大奖的艺术从业者,连续十年被评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艺术坚守者,江春燕心中的执念和梦想在一步一步蝶变。传承丝弦之余,不忘歌舞。2018年,江春燕一咬牙,决定以一团之力,创作、排练大型原创民族歌剧《田垄之上》。在剧中,她不但是策划者、推动者、执行者,更是参演者。虽为风中之蒿,却也能飘絮扬花。此剧成功参加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后在湖南省第六届艺术节新创大型舞台剧目展演中又获田汉剧目大奖。江春燕在剧中饰演陆秋萍一角,也获得了田汉表演奖。纵有太多成功,那也是昨日之花。现在的江春燕一心只想着要如何把衡阳丝弦传承下去。爱徒曾小媛、邹冬梅、江琪、江青青、陈芳滨等,作为衡阳丝弦的后起之人,也大都开始走向前台。看到衡阳丝弦后继有人,她为之泪奔,也为之兴奋。正如她所说“我为丝弦唱一生,丝弦为我弹春燕。衡阳丝弦,前路迢迢,我辈自当奋为。”
动态衡阳非遗Tue Feb 22 00:00:00 GMT+08:00 2022
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第四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2200多年来,衡阳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编织出了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非遗版图”。目前,全市有建档记录的非遗项目2000多项,其中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项目316项,有世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7项、省级27项、市级65项、县(市)区级216项。这些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类瑰宝,得益于衡阳人民世代相传,尤其缺少不了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艰辛付出。目前全市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5人,其中国家级6人、省级20人、市级104人、县(市)区级225人。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推出专题报道《我的衡阳 我的非遗 我的奋斗》,走进传承人群,系统讲述他们不忘初心、守正创新的自信之路,深刻诠析新时代“非遗重在保护,核心在传承”理念,激励他们在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中再立新功。我为祁剧起高腔——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祁剧表演艺术家张少君1978年,年仅十四岁的张少君入了祁剧的行当,师承祁剧名旦谢美仙、黎燕飞、“九岁红”(张瑞莲),得到他们的真传后,自己也成为了祁剧界的名旦,被戏曲界所称道。▲张少君生活照40年祁剧生涯,张少君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台柱子,主演了大小剧目近40台。她在《昭君出塞》中饰演王昭君,在《白蛇传》中饰演白素贞,在《孟丽君》的连台本戏中饰演孟丽君,且场场都是女一号,令业界和观众折服。她不但唱经典传统剧目,还经常参与祁剧新创剧目的创作和演出,如在《白居易》中饰樊素,《浪子与烟花》中饰小红,《莫愁女》里饰莫愁,《夏明翰》里饰夏明衡,被这样高度评价:“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火什么。”在这些新创剧目中,她一力担纲,行为致远,不但被湖南戏曲界鼓呼和推崇,也随着这些剧目在湘北、广西、江西等地成功演出,收获了一大批粉丝,个人声望不断上涨,剧团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昭君出塞》中饰演王昭君如今,张少君演的戏都已成为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日常演出的保留剧目。虽然戏剧大受冲击,与现代观众有了一段距离,但这并不影响张少君在戏剧里的耕耘与收获。坚持与坚守,仰仗的是一份责任和一种情怀,更是她一直来追求的信念和梦想。戏剧辉煌时,她乘势而为;戏剧低迷时,她坚如磐石,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祁剧五百年,多少净末丑。从祁剧本身来讲,表演高亢、粗犷、动情,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山野气息。唱腔丰富多变,包括高腔、昆腔、弹腔等,其中又以高腔的曲牌最为丰富,对一个表演者来讲更具挑战性。张少君独爱祁剧的高腔,沉醉其间。为把祁剧高腔艺术弘扬好,张少君拜祁剧名家谢美仙、黎燕飞为师。在尊师的身传口授下,她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求通求变,唱、做、念、舞都能根据剧情需要和人物的思想情感来设计、调剂,融入其中,表演时力求达到声腔和形象兼备,手、眼、身、法、步达到尽善尽美。她孜孜以求,收获颇丰,1998至1999年,她一举获得了湖南省戏剧界最高成就——“湖南戏剧芙蓉奖”,是对她多年在祁剧上的打磨和坚持最好的回报。▲祁剧《甲申祭》片段,张少君饰演陈圆圆1992年,衡阳开始排演历史大剧《甲申祭》,张少君被选中饰演陈圆圆。在接到这个角色后,张少君高兴地几天没睡好觉。不管走路吃饭还是睡觉,总在思考如何演好陈圆圆一角。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甲申祭》参加全国地方戏曲汇演,获大奖一个、单项奖十一个,张少君凭借陈圆圆一角荣获表演奖。▲在《甲申祭》中饰演陈圆圆2015年,已是衡阳祁剧团领导的张少君,在处理剧团多而杂的管理工作的同时,顶着压力接下了新创剧目《莲台观世音》剧中高腔多、任务重的妙善观音一角。▲在《莲台观世音》中饰演妙善观音她天天和同行们在排练厅磨练,挖掘整理出了三十余曲高腔曲,将其用于剧中。由于她功架到位、舞姿优美、动作准确、唱腔动听,完美诠释了妙善观音真、善、美的形象,使得该剧参加第五届湖南艺术节荣获“田汉表演奖”。唱了40多年的祁剧,终于把自己唱“老”了。为了祁剧的后来有人,她开始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新人上。这些年来,每年的衡阳非遗宣传日,都能看到她和她带出的学生在舞台上精彩表演。在日常的非遗进校园工作中,她一把一式地教导学生,每当听到学生有模有样地学着她唱祁剧时,她总会心一笑。▲张少君教导学生在她的口传身授下,一大批学生逐步成长起来,挑大梁、担主角,成名角。江琪、周志芳、柏根云、邹留伊郎、伍亚军等徒弟,在全省、全市戏曲大赛中斩获全省三十强青年演员奖、全市十佳青年演员奖、优秀演员奖、表演奖等多项荣誉。她说:“祁剧培养了我,养育了我。教好学生,传承好祁剧,是我对祁剧最后的心愿。”如今的张少君,荣誉傍身。从艺43年来,曾荣获湖南省芙蓉戏剧表演赛、湖南省艺术节“田汉表演奖”、全国地方戏曲汇演表演奖等殊荣以及湖南省文化系统先进个人、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等称号,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还远远不够,她最看重的,是将祁剧这张名片越擦越亮,发扬光大。
动态衡阳非遗Fri Feb 18 00:00:00 GMT+08:00 2022
市文旅广体局总工程师吴建波调研市直文艺院团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2月16日,市文旅广体局总工程师吴建波到市直文艺院团调研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与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座谈。座谈会上,吴建波认真听取了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汇报和意见建议,充分肯定了各项目单位和传承人在非遗保 护传承方面所做的工作。吴建波认为衡阳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戏剧是我市重要的文化名片,目前我市已成功申报4个国家级、3个省级非遗项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意义十分重大。吴建波要求各级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重点抓好项目保护和传承人培养,丰富传承实践,为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推进“三强一化”建设贡献非遗的力量。吴建波强调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全市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要看到光明,向阳而生,把光荣的职责履行到位;要结一生缘,用一世情,扎牢功底,做好传承,展现形象。市非遗中心要建立退出机制,制定传承评估和年度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要顺势而为,绽放华彩,创作精品,挖掘名段,培养名角,拥抱数字化。对于传承人提出的意见建议,吴建波要求局非遗科和市非遗保护中心认真梳理,重大问题提请局党组会研究。市文旅广体局非遗科二级主任科员易斌,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治平、副主任左笑参加调研。
动态衡阳非遗Thu Feb 17 00:00:00 GMT+08:00 2022
我们的节日丨体验非遗魅力,喜迎元宵佳节
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为烘托节日气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月14日下午由市非遗保护中心主办市歌舞剧团、市非遗传承展示基地联合承办的“衡阳非遗大课堂——非遗音乐会”在衡阳丝弦传习所正式开讲第一讲为“非遗音乐会”,集展示、体验、互动一体,丰富多彩、形式新颖,不仅有省级非遗项目“衡阳丝弦”的经典演绎,还有改良版世界级非遗项目“皮影戏”耳目一新,令现场观众大开眼界、喝彩连连。传统礼仪示范,更增加了学生们的浓郁兴趣。为了增强观众的亲身体验感祁剧传承人江琪邀请了人民路小学的6名学生上台现场讲授甩手袖、挥马鞭等戏曲基本功小观众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讲解一招一式地比划着戏曲动作现场氛围瞬间引燃、掌声不断现场展示结束后小观众们纷纷上台与传承人合影留念他们希望今后能观赏更多的非遗展演有更多的机会来亲身体验做小小非遗传承人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治平表示:将举全市非遗之力,办好非遗课堂,让孩子们有所学、有所长,做好小小传承人,接力传承棒。
动态衡阳非遗Tue Feb 15 00:00:00 GMT+08:00 2022